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冷战国际史(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的研究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各国档案文献的陆续解密和开放,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在中国也被称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我校的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最近几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研究成果,并重点加强资料建设,不断扩大对外交往,目前已被国际学界视为世界最重要的冷战史研究基地之一。在这一基础上,中心已连续承担了4个国家课题,即“苏俄史专题研究”(教育部基地项目)、“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上海市重大课题)、“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们从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挑选部分研究成果刊登于此,意在通过这一专栏,进一步推动我校乃至全国的冷战史研究。 本期专栏的三篇文章,在充分利用中国、俄国、美国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中苏同盟建立初期的曲折过程,在冷战爆发后美苏第一次走向高层接触中美国政策的演变,以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处理国内外危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本专栏希望研究者踊跃投稿,为中国的冷战国际史研究更上一层楼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研究是亚洲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美对日政策的演变.而且还揭示了战后美国的亚洲战略及亚洲冷战的起源和演变。更为甚者,在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解体.而是继续存在并走向强化.这一现象又使得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反思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中苏(俄)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中苏(俄)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分分合合,恩怨不断,关系忽冷忽热,纷繁复杂,迷雾重重,让人们倍感困惑。而且,史学界对中苏关系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是学术性较弱的通俗性读物,真正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骆晓会所著《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1917—1949)》(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述论》),无疑是国内全面系统论述近代中苏关系史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在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朵奇葩。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近代中苏…  相似文献   

5.
尽管毛泽东一再试探和要求,斯大林就是不愿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不想归还中东铁路。但由于中国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和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的战略利益,斯大林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转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颇有收获。该丛书由李育民教授主编,是他带领几位师生共同完成的最新学术成果。李育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外条约研究,开创了近代中外条约研究新天地。该丛书是继其完成《中国废约史》力作之后的新拓展。这套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2011年陆续推出。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有12册,分别是:《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李育民著)、《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1835—1937)》(李传斌著).  相似文献   

8.
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美苏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学术研讨会于 6月 6日至 7日举行。同时 ,以“紫江”特聘教授陈兼为学术带头人的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也由此启动运作。有 3 0多位国内学者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应本次会议邀请 ,美国威尔逊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主任克里斯汀·奥斯…  相似文献   

9.
我校蒙古学研究院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三位教授主编的蒙古史研究丛书《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已于 2 0 0 0年 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 0 0 0年 2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了由宝音德力根教授主持 ,乌云毕力格教授、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参加的《高等院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项目—— 15— 17世纪蒙古史研究》。《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丛书是该专项资金项目系列成果之一 ,预计共出版 6辑。这一套丛书的出版将通过刊登一些以档案文书为主要根据的国内外蒙古史研究论文 ,介绍和翻译部分珍贵文书档案 ,以唤起中国蒙…  相似文献   

10.
由巢湖师专政史系主持策划的《历史学新论点丛书》,经过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四十多所高校史学界学者通力合作,在安徽省教委高教一处和巢湖师专负责人的督导下,近期由安徽黄山书社陆续出版面市。丛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年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历史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新论点、新方法、新史料。丛书首批问世五册,约160万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新论点》、《中国近代史新论点》、《中国现代史新论点》、《历史学新论点》、《中学历史教学新论点》。是一部大型历史专业教学与研究工具书。丛书体例新颖实用。各册都以文摘或综述的形式,将十年来本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全新信息融为一炉。丛书信息量大,知识密集,资料性强,适用范围广泛。丛书每册平均收录有本学  相似文献   

11.
冷战史新研究不仅表现在多国档案资料的发掘和运用,更表现在对冷战本质及其结构性特征的再认识,其中包括研究视角的拓展和转换。从新视角着眼,冷战逻辑并不限于国际斗争的层面,而且延伸到各地区本土革命的层面,两个层面的"四维互动"体现了作为世界体系结构性分裂的冷战格局的本质。文安立的《冷战与革命》通过对冷战与中国革命互动关系的考察为冷战史研究范式的创新作出了贡献.但作者的理论思维尚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 6月 6日、 7日 ,“中美苏关系的演变与冷战的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美国威尔逊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主任克里斯汀·奥斯特曼应邀赴会。会议的主要论题有三个 :一、冷战转型的历史探索和冷战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 ;二、 6 0…  相似文献   

13.
1945年,中苏谈判及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大公报》作为当时中国舆论界较有影响的大报,对此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详细和及时的跟踪报道,不仅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情势,而且宣示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与广大民众一样对和平的渴望与社会安定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20日至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冷战史项目和美国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研究项目三方共同主办的"冷战转型:1960-1980年代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5.
日美安保体制是日美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美日安全条约》、《美日共同防卸援助协定》以及《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其中《美日安全条约》是美日安保体制的核心,也是战后日本外交的基轴。因此,深入研究《美日安全条约》无疑对深刻认识日美关系,日、美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以及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薄弱。即使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由于受政治气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亦未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日美安保体制。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现象才逐步改变。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发表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纷纷就日美安保体制发表看法,以期为决策者处理中、美、日三角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一门新兴学科,冷战国际史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苏关系.在对这一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如何从欧亚冷战的同步性来考察美苏冷战战略的出台,是目前研究需要拓展的,它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冷战起源的认识.二是集团对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阵营中的盟国关系如何影响冷战进程,如何加强两大阵营的对比研究,是同盟研究的发展所在.三是第三世界.摆脱殖民主义的不发达国家很多都诞生于冷战格局之中,这些国家挣脱大国控制的方式决定了冷战格局由两极向多极的过渡,对冷战中第三世界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与鸦片》是全球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也是对国际史学界关于全球史研究的一个呼应。该著体现了全球史研究中最基本的理路,通过中西间茶叶与鸦片的交换、传播,以描述19世纪全球共同的发展进程,和"被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该著巧妙地选择茶叶与鸦片两宗商品在中西间的传播、对全球经济关系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揭示出两个国家截然相反的历史命运,丰富了我们对近代国家命运的认识。该著不仅是国内全球史研究的一个范例,也是对近代中国成为国际原料市场,诸如蚕丝、棉麻等研究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一)《比较教育研究丛书》丛书简介:《比较教育研究丛书》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主编,作者团队由长期从事外国教育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副教授及比较教育界青年学者组成。该丛书作为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回应,紧贴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为隆重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为展示近些年来国内高考招生研究成果并深化高考理论研究,由徐金山、江畅主编的考试与社会丛书此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主要包括:杨学为著《中国高考史述论》,徐金山、江  相似文献   

20.
余伟民教授:冷战史作为一种过程性研究自冷战起源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冷战的客观进程。其中,西方国家的冷战史研究范式大致上经历了从传统学派到修正学派再到后修正学派的演进。但无论哪一个学派,都未能将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宏观历史的层面,这些研究往往停留在外交政策分析上,在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之间徘徊。当然,这种状态首先受制于因档案文献的保密周期而难以避免的资料缺失,但更与研究者身处事态之中,不能摆脱叙述对象所限定的历史场域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以德国统一和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范围的冷战宣告结束。随之,国际学术界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