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观解释着人类的过去,也描绘出未来前进的方向。在醒目的历史事件背后,柏拉图、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等将理念、观念或概念视为历史发生的原因,构建出从形而上学出发的观念史观。在意识形态的襁褓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初步阐发了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观念史观,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建出异化劳动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对历史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地基上,通过对观念史观的批判形成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讨论。其中特别是弄清鲁迅当时的思想有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之问题,它不仅对研究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的历史,都具有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还很肤浅,也愿意写出来同《关于〈药〉》的作者商榷,并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8,(25)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些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顶峰。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录的《在酒楼上》,是一篇意蕴丰富、曲折幽深的文本。周作人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此篇写得最好,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最富鲁迅气氛",就是集中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以  相似文献   

6.
《在酒楼上》被夏志清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誉为《彷徨》集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仅就其篇名就耐人寻味——《在酒楼上》,为什么不是《邂逅》,或是《在茶馆里》?  相似文献   

7.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 ,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个人本位价值观为价值尺度的.为使国人在观念层面上能获得独立自由和精神的提升,他偏执地对传统文化作出了强调批判、强调否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呐喊》和《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两座丰碑,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迈入现代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深刻观察。同时,作品也展示了鲁迅自身在重大的现代社会变革面前复杂的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和切身感受。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鲁迅作为思想先驱者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既感受到了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现代先进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悲剧性对立,又深深意识到了这种社会传统思想与从小置身于其中的自我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上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其具体作品而言,以觉醒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等篇既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考察与探索,也熔铸着鲁迅所代表的一代思想先驱者内心深处无比沉重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11.
李仲凡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3):41-44,96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1924年2月16日创作的《在酒楼上》发表在1924年5月10日上海《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上。这篇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大革命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低谷时期,中国社会反动封建势力的猩獗,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消沉、颓唐和自我毁灭,启迪人们...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个人思想转折与中国社会历史转折的紧密联系使其内在的丰富性魅力无穷,尤其是鲁迅思想转变前后对西方化的选择与吸收和对传统化态度的历史性转变。张永泉还辟专章整理总结了鲁迅后期相对成熟的思想体系,以“韧性精神与悲凉情怀”强调鲁迅精神与人格的价值,同时对鲁迅思想中的不足与矛盾做了尝试批判。  相似文献   

14.
陈晓鹤 《考试周刊》2013,(50):20-21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现代散文诗创作的高峰。《野草》中有九篇文章都采用"梦"的形式,以"梦"为创作意境。文章认为,这得因于"梦"的本质、特点与意义,是鲁迅先生"某种愿望的达成",是其忧国忧时、彷徨、苦闷心境的外化。借此非现实化的创作意境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否定与批判、对生存本质的叩问、对生死辩证的探究、对自由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龚鹏程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也很薄弱,表现出鲁迅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论文认为,鲁迅的小说史著述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是事实,这是由文献和精力不足造成的,鲁迅本人也在不断努力对之加以修订和完善.而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孤立地谈小说,则是因为鲁迅致力于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并且与他的教学实际情况有关,并非单纯的知识结构缺陷.正视这些问题对全面客观地把握鲁迅的小说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黄传斌 《教育》2008,(9):58-58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故乡》中在草灰里埋碗碟的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在简单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看法:学生们认为是水生或者水生和宏儿埋的;我认为是闰土埋的。并且,笔者认为谁是嫌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鲁迅通过"埋碗碟"悬案批判了无论是哪组嫌犯身上都存在的痼疾——奴性。鲁迅的这一批判甚至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