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礼高 《考试周刊》2014,(31):84-84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于学困生的转化,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体会与做法。一、立足情感迁移,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的情感易于外露、行为的情感色彩极为浓厚,喜爱数学老师往往是儿童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培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潜能.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白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3.
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学阶段,儿童对教师有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态度等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和教师心理素质概括出发.分析了小学阶段师生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从而得出了教师心理素质在小学生人格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揭示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到底在哪些方面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其自我期望 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指引,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教师的观念、期望、情绪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心理学家布罗菲和古德(J.E.Brophy&T.L.Good)发现教师如果对某些学生寄予特定的期望,那么教师会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这种区别对待会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也没有任何方式改变或抵制这种对待,那么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映的经验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识.教师期望主要是把教师在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成绩的推演.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高期望产生高效应.大量教育实践证实,教师期望高效应的实现程度与教师期望心理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期望心理自我监控机制的分析,来探寻合理监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于志刚 《新疆教育》2013,(14):161-161
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开始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加以比较,把别人的行为当做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开始考虑自己,认识自己具有独特的思想感情也认识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他们关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也更关心自己的能力。但他们在自我评价时常常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姜荣霞 《学周刊C版》2019,(7):113-113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而小学阶段恰是塑造儿童人格、性格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对儿童情商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情商,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小学正是儿童学习成长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塑造思想品质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将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在小学阶段进一步加强对德育的重视非常重要,教师必须要重视生活化德育教学的有效指导,让德育能够伴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形成健康且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展现出良好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9.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努力塑造好一个个美好的灵魂,而且也要懂得欣赏每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下去,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事实也证明:教师经常对学生加以欣赏鼓励.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而且教师赏识的语言必将激励着学生。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纵观当前的品德课堂教学,教师纸上谈兵,满堂灌的较多,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较少,小学品德课变成了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背诵的德育手稿,这大大降低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  相似文献   

11.
小学是儿童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站,此时如果让青少年接受良好思想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班主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物。班主任的行为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严格地讲小学班主任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帮助小学生成功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小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形成的阶段,班主任应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班级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应如何开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行为评价是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行为及其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实现教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对教师行为的有效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教学行为的优劣,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学行为。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健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塑造学生道德品质,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人的重要启蒙阶段是小学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学习习惯,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经常化、自动化的学习行为。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从幼儿班到小学进行正规化学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其中的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要学到最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些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不但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因而.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培智低年段教学中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期望效应一直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对学生进行了一个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个学生,告诉教师这是班级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1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某些学生抱以高期望,并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场与缺席——儿童评价中教师话语权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解释学角度看,儿童评价活动就是对学生及其发展的价值进行衡量和判定时不同评价主体建构评价话语以及对评价话语进行解释、运用的过程。若将儿童评价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可以发现儿童评价的本质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社会对人的需要和限定设定了儿童评价的核心价值标准,此中教师的话语权是十分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扮演行政话语的服从者和执行者、学术话语的信奉者和盲从者的角色。在儿童评价世界里,虽然教师始终“在场”,实质上却是一个真正的缺席者。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希斌 《教育学报》2005,1(3):35-40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是指其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将教师教育行为内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自编同卷,选取小学4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2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结构模型”,即操作要素和基础要素是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两个重要侧面,前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等三个方面,后包括期望激励、沟通理解、关注过程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教育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指学生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认知和体验,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关注过程”、“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等六个维度,前三个维度属于操作要素,后三个维度属于基础要素。通过对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和受教师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女生在基础要素方面的知觉显著优于男生,在初中不存在性别差异。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基础要素上的知觉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初中成绩好、中、差的学生的知觉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操作要素和基础要素上得分的变化模式不同;受教师喜欢的学生对基础要素的知觉优于其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人际交往是人类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该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向社会、建立交际圈的起点,而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章深入研究与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蜡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社会上传统的过高期望,给教师带来了职业上的压力和盲从感。教师越发觉得自己与来自多方面的期望,如来自家长、学生、学校及社会的不同期望相距甚远,导致教师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激情,对学生失去了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