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民族节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项。节日文化认同是衡量族群内部对文化的认知倾向和归属感的重要指标,对民族节日文化良性发展、族群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借助田野调查,对彝族火把节文化的认同现状、现实原因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以期对提升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节日文化认同感、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路径选择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部民族体育的一大宝贵遗产.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向世人展示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分布及传承,了解凉山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项目、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剖析其经济文化价值,旨在保护和传承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南涧彝族是澜沧江流域彝族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调查小组对其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对该地区的彝族文化有了总体认知。文章从调查概况、调查主要内容、调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等角度,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检索与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地区部分彝族山寨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从民族文化学角度研究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就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对构成其体育文化起源与传承的基本因素,进行论证和分析,为深入发掘和弘扬彝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汉诗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繁盛于90年代,至今仍活跃于当代诗坛中。这一西南边陲的彝族诗人群背靠八百里凉山,用诗歌记录着凉山彝族的风貌与人事;利用汉语灵活的语言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用诗歌来重塑彝人形象与彝族精神气质;同时在其饱含情感的诗歌空间中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诗歌美学特质。聚焦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创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渴望是其创作的集体性特征,这是一种有文化根性的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民族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少数民族。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大小凉山彝族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特的彝族民风民俗也体现出其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婚姻习俗中的高额彩礼、厚葬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凉山彝族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因此,研究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推进凉山彝族脱贫攻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彝族头饰是传承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保留了彝族文化传统特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本文旨在对凉山彝族传统头饰造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意图运用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于现代帽饰头饰的设计造型中去,以全新的方式来拓展保留凉山彝族传统头饰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减贫实践与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通过剖析减贫实践和凉山彝族民间信仰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对立统一,探索建立符合现代生活并能够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调适的本土化减贫机制,促进凉山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型,防止减贫实践陷入“内卷化”困境。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在这儿发挥过深远的影响,最早是藏族、接着是漠西蒙古和硕特部,最后才是彝族.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使得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文化生态特点既有别于凉山腹地,又与藏区不同.但从今天调查到的当代彝族生计着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彝族文化对这里的特异生态环境作出了成功的适应.其社会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成效,都比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更能彰显文化再适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教育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云南彝族"烟盒舞"进行研究,围绕彝族"烟盒舞"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探索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在人的教育形成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彝族海菜腔的社会教育传承,同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样,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所共同面临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育人类学视角,调查彝族海菜腔的社会教育传承现状,研究其文化表现个性,分析其文化传承特点,归纳其艺术流行规律,对于有效实现彝族海菜腔的社会教育传承,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强国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可心 《文教资料》2012,(6):144-145
双语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稳定和谐。本研究介绍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而用文化位育的观点来阐释双语教育,以期双语教育在凉山彝族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认为当今凉山彝族人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法对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部分彝族山寨部落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的源流、类别及性质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因特网等信息渠道查询翻阅彝学史料及有关研究论文,从民族文化、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视角上对其进行多层面维度的分析与研究,归纳与总结彝族原生态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传承、弘扬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承载着先人创造和累积的文化财富及丰富经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传承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得以实现的,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文章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对彝族剪纸进行研究,从彝族传统剪纸的传承路径、特殊价值以及对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探析彝族传统剪纸文化传承对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三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而黑、红、黄三色又是彝族服饰文化的主色与亮点。聪慧的凉山彝族人民在千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古朴、庄重、美丽、实用的服饰。这些服饰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每一天必需的,最贴身亲近的物品。彝族人民用它叙述着许许多多来源于大自然的,民间的、宗教的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美学专家称之为是民族艺术中穿越时空的“活化石”,也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同时又是凉山历史变迁缩影的见证物。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极具魅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彝族人民的生活从过去的封闭不断的走向开放,族际通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通婚后彝族音乐可能会被不断的汉化、遗忘。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文化,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增强文化的主体性,保护传统音乐的精髓,让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保持民族性、独特性,在族际通婚、多元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更好地将自己的音乐通过教育传承下去。本文将针对凉山彝族族际通婚里的彝汉通婚这种情况,来探讨其可能出现的音乐文化断代或是丢失等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传统音乐不应该被遗忘,反而应该更加坚守其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