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就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写出有生命活力的文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习作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文传情”呢?一、丰富生活体验,激发倾诉愿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材可取、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作文教育思想观念;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作文教学能力。一、创新作文教学对教师思想素质的要求1.要求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习作。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习作的主体能动地、真实地、本质地将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接着,习作的主体运用语言给观念、情感穿上“外衣”,并转化为文章。这一习作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在这种双重转化中,主体自始…  相似文献   

3.
作文 ,是小学生的难题 ,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努力 ,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抓好基础 ,实行创新作文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注重情感培养 ,奠定思想基础传统作文教学中 ,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奉命而作” ,因而“千人一面 ,万人一腔” ,通常是“为文造情” ,这样的教学毫无生机 ,而真正具有创造力、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作文教学 ,学生习作的目的应是“为情造文”、“因情而感 ,因情而发”。只有培养调动学生情感这一原动力 ,才能使学生爆发写作动力 ,为作文教学奠定思想基础。1 千教万教 ,先教做人陶行知先生说过 …  相似文献   

4.
1.《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提出“乐于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基于这一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表达出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一、转变评价观念——由传统走向开放 1.淡化习作,关注学生。批改作文是习作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传统的习作批改往往是教师不知疲倦地“精批细改”,可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作文背后的主人——学生,而习惯于以成人的目光、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情感来进行作文的批改,把自己当做“主审官”,不合心意则大笔一挥:“差”“不合格”“重做”等。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评语应当关注学生情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评语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来唤醒学生潜在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在写习作评语时应该确立一种意识:习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1,(6):17-17
2011年第四期的(《习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让我面对作文教学豁然开朗。第一,习作教学应从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是情感倾泻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的同时体味到“写”和“成功”的快乐。第二,习作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教师在命题时,  相似文献   

9.
施红晖 《时代教育》2007,(9Z):119-119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问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直当具有个性.然而当前学生习作几乎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这一个”的独有体验、独到见解、独具匠心日渐稀有,一句话:“作文个性弱化”了,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的试金石在于学生习作水平的验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习作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称为“生态课堂”,而由此生发的促进学生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我们不妨称它为“绿色作文”。我们追求的“绿色作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13.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课的人无不为这样的情景所打动:课堂上.在师生轻松平和的交流中.学生的习作情感在不断升温,习作的视野在逐渐开阔。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听课教师如沐春风.更令人震撼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那富有情趣和灵性的言语表达.那轻松习作、享受作文的情感流露.就连这帮孩子们的语文老师都连声惊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平时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在于老师的演绎下而熠熠生辉?是什么原因使日常作文课上挤话编话.畏写烦写的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4.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一心灵的大门,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无事不提笔,无情不抒发。”为了让孩子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我尝试把亲情主题板块注入作文教学,探索出“亲情作文三步走”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步:“煽情”—轻叩学生情感的大门 新课标指出,生活是作文的根基,而家庭生活则是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一句赞美、一次抚摸、一个亲吻,都会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这样的情感最真挚,这样的故事最感人,此时此刻让学生拿起笔,记录亲情的故事,作文必然会情真意切。“煽情”是调动学生情感,做好习作准备的第一步。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习作之前的“煽情”很重要,老师“煽情”到位,学生就会打开情感的大门,作文就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倘若“煽情”不够,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写作状态,作文就会断断续续,无病呻吟。例如,在指导作文《请原谅我吧,妈妈》时,我是这样“煽情”的:“在女儿幼小的时候,为了教女儿喊一声‘妈妈’,您把女儿抱在怀里,耐心地教女儿,一遍、两遍、三遍……不知教了多少遍,女儿总算发出了‘妈—妈’。那一刻,您激动地亲吻着女儿的脸颊,把女儿搂在怀里。如今女儿长?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教学,一足以儿童的即时性生活为中心随机地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它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鄙夷:教材习作以编排的科学化、训练的序列化,自诩为“大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正宗”;而体现儿童生活的即时性习作,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随机性,被贬为“小作文”或“小练笔”,成为教材习作的附属或点缀,可是这些“即时性习作”以开放性、动感性、丰富性,适应着儿童内在的需要,显现出与教材习作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两种倾向,正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如何走向融合,习作教学方式如何与儿童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16.
陈霞 《黑河教育》2011,(3):37-37
“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创作。”叶圣陶老先生如是说。古人刘勰亦曾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即: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如果小学生的习作,不能搅动他们心底的积蓄,让语言的洪流宣泄而出,岂不似无本之木,何谈灵性呢?可见,让我们的学生心儿自由,敞开心扉,直面作文,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7.
师: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历来为中学作文教学青睐。今天,我们将通过本次作文的优秀习作鉴赏课,凭借“作文鉴赏指向卡”的引导与大家一起品味优秀习作。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上节课认真阅读本次作文训练中产生的三篇优秀习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鉴赏,将自己获得的关于人生、情感、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收获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寻求再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直任教作文的教师,许多人总在为学生的习作水平停滞不前烦心发愁。辛辛苦苦改的一篇篇作文,密密麻麻的眉批总批,大部分学生看都不看一眼,范文一读再读,结果作文水平仍是原地踏步。为此,我精心备了一节作文讲评课,结合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写自己本领和长处的习作围绕内容具体这个要求,从动作、心理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板块一】赏一赏1.导人:同学们,在我们分享习作之前,回忆一下这次习作的要求。(大屏幕出示要求)你们觉得把这次习作写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题目新颖、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我们班写作文的高手真不少,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精品屋”,去赏评他们的优秀习作吧!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2,(25)
1.怎样写出真情实感(栏目:“作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能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让习作打上“我”的鲜活感情印记,有“事”更有“情”。那么,我们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20.
朱华清 《考试周刊》2011,(67):47-48
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作文教学尤其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由此可见,情感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