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矛盾。因此,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导目标和主观向度(“三主”)之间的关系是既相辅相成又不乏相悖的。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把握和对语篇的分析,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孙志祥 《教育与职业》2007,(33):104-105
在翻译教学中导入和谐理念,主要是将不同翻译学派语言观的合理内容和语言研究出发点视为互补的关系,将翻译过程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认识形式,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其本质是对话性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要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主要是靠翻译。翻译的好与不好,是至关重要的。翻译必须遵循翻译的原则,即翻译的标准。理解与表达、忠实与通顺、直译与意译是人们都能接受的标准。下面简单谈谈这三个标准的关系问题。一、理解与表达理解与表达之于翻译,犹如两翼之于鸟雀,缺一不可。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要是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如果译者用译文的形式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了目的。曾经有个翻译工作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并且是让别人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艾景奇 《海外英语》2011,(3):134+141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总体来说,翻译要注重忠实和通顺。所谓"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内容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意思不明的现象。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可以说,忠实是译文质量的基础,而通顺则是译文质量的保证。该文阐述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要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袁芳 《现代语文》2006,(6):93-94
英汉习语的互译不仅关系到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语言和修辞格的转换和替代技巧,还更多地涉及到如何在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文化背景问题.因此,在教授英汉习语互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照以及习语之间"直译"或"意译"的翻译实践来启发、促进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式理解.  相似文献   

7.
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它以精炼的语言进行创作,具有强烈的风土性和艺术性。十七音、切字、季语构成了俳句短小精炼,凝练,富有余韵的特点。关于俳句的翻译,我国曾就翻译形式问题展开过争论。诗的超常语言结构使得翻译很难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从俳句的特点及欣赏的价值的角度探讨其翻译准则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译与意译的基本概念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讨论的问题之一。总体来说,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又称为自由翻译,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二、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译文相对归化(domestication),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说话人通过语言形式表达语义内容。听话人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义内容。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要使语义内容得到正确的、充分的理解。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对立和统一,决定语言交际的全部过程。我们研究一种语言,就要详细考察这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语言形式互不相同,但是语义内容在各民族之间却是相同的,否则翻译就会成为不可能。我们在这里只讲汉语的语言形式跟语义内容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从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入手,分析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重要性,强调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努力做到神形兼备,意形兼得。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尽量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原貌和精神,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要分析其语言形式的特点,倾听弦外之音,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特点,保留其审美要素,不可随意抛弃原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李悦 《海外英语》2012,(17):143-145
围绕诗歌翻译中的忠实与创造问题,分析评价Arthur Waley,柳无忌,Burton Watson,Herbert A.Giles,许渊冲及Ezra Pound六位译者对"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诗的翻译,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译文。指出诗歌翻译中忠实与创造并非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实现诗歌音、形、义的全面忠实,必须依靠译者发挥创造性。而另一方面,创造也应以忠实为前提,译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应以超过原诗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廖美珍教授翻译的《在亚当之前》,准确把握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分析其语言形式特点,充分运用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语言象似性特点,翻译出了贴近原文意义内容、话语风格和具有同样意美的译文;其译文语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音韵,给译作读者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语》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即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畔》的一篇中译文,评价了它在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及翻译技巧方面的特点。诗是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歌的翻译要求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内容和风格,还有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比较了汉英句式表达上的差异,如意合与形合,句首开放与句尾开放,话题句与主谓句等,认为翻译应重在以语义为基础的动态转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研究重心的转换,人们逐渐发现文学翻译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而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原文文本内容的忠实,而更加注重原作风格的再现。许多翻译工作者也逐渐从关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格这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们对“风格”的定义多达30余种。有的认为“风格即形式”,有的认为“风格即变异”,有的认为“风格是用于传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系列的语言特征”。笔者将风格定义为“体现作者独特写作特点的一系列语言特征”,并从语言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来着力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及风格翻译的特征及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在中国也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全译本。本文选取了意象与内涵都非常丰富的第65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对比了梁宗岱、戴镏龄和屠岸三位翻译家的译本,希望可以借此进一步明确十四行诗翻译中形式、内容和风格的保留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多采取意译.要做好完全忠实的文学翻译十分困难.忠实的文学翻译包括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的忠实。这篇论文就是探讨怎样做好文学翻译.怎样从内容到风格实现译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语言为字母文字,因而英关人长于语言思维;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音、形、意互相联系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关人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富于视觉经验的中国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动英美人的形象思维成为化解障碍的关键。绘画作为一种介于文字与视觉之间的叙事形式可以对原诗视觉经验进行有效还原,使英关译者形成特定的心理图像,完成词汇与图像的对应,帮助英关译者形成对原诗歌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符际翻译方法辅助语言翻译,从而达意传神,以达“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