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现代汉语词典》记载,"幽默"是一个外来语,英文写作humour,其义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幽默"一词就已见诸文人所作的辞赋中,如《楚辞·九章·怀沙》中即有"朐兮杳杳,孔静幽默"一语。不过,此处"幽默"与现代的幽默意义并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5,(4):69-74
阐析当下几部常用字词工具书中对"霾"这一单音节词的释义并不一致,而《说文解字》等古代工具书中"霾"的词汇意义古今也不完全相同。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霾"的构词能力和句法组合能力,还考察了《二十五史》中有关"霾"天气的历史记载,说明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霾"出现频次不断增加。最后特别指出,当今人们使用"霾"这个词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霾"的意义;非"霾"误认为"霾";"雾霾"一词滥用和不能正确使用由"霾"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  相似文献   

3.
"大人"一词出现何时?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大人"不见于甲骨文,《尚书·商书》中也没有见到。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大人"一词的是《周易》。在《周易》中,"大人"一词共出现了29次,其中《易经》(卦爻辞)出现了12次,《易传》(或称《十翼》)出现了17  相似文献   

4.
对《世说新语》中"挺动"一词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张万起、刘尚慈主编的《世说新语译注》对"挺动"一词的解释还有待考证。结合古籍中使用"挺动"一词的资料及《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条目释义,"挺动"一词释为"振作、灵活"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在作家作品的修辞研究中,代词的修辞作用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巴金先生小说《家》的代词的修辞艺术,进行初步探讨,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一类词,无论在生活语言里,还是文学语言中,使用频率都很高.代词可以把语句化繁为简,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还可以避免重复,防止呆板,使语言产生错落变化的美.巴金先生的小说《家》里,"我"、"你"、"他"这些极为平常的代词,一经他调遣,便产生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或亲昵,或娇嗔,或疏远,或憎恶,或含蓄委婉,或一词多义,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6.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7.
"极品"一词古已有之,宋·曾巩《荔枝录》:"一品红,言于荔枝为极品也",《宋史·职官志》:"押班次迁副都知,次迁都都知,遂为内臣之极品"。前一典籍中的"极品"指"最上等的物品",后一典籍中的"极品"指"最高的官阶"。由于"极品"在日常生活中的罕见和稀少,该词在汉语中长期以来一直默默无闻。随着网络游戏的流行,"极品"的使用频率显著提升,经常被年轻人用于游戏中,指属性最高的物品或道具,比如"极品飞车"。近来,"极品"在  相似文献   

8.
目前,"装备"一词愈来愈多地见诸于媒体,被人们频繁使用.同时该词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也频频出现,经统计发现,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装备"一词就使用了29次之多(其他关键词,如"科技"使用了64次,"人才"使用了51次,"教育"使用了77次,"信息化"使用了17次).  相似文献   

9.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0.
《楚辞·天问》有关商末周初史事的记载,在楚辞学界仍存有歧义。通过对新出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天问》反映了商末周初的基本史实:文王被封西伯,"号衰"以行九邦;商纣俎醢梅伯以与文王等诸侯盟誓,巩固自身统治;周人迁岐社社主为军社,开始征商历程;周公"不嘉"武王对殷纣的猛力射杀,在他制礼作乐时取消了以人为牲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目前,"装备"一词愈来愈多地见诸于媒体,被人们频繁使用。同时该词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也频频出现,经统计发现,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装备"一词就使用了29次之多(其他关键词,如"科技"使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窗户"指窗。而在古诗文中,"窗"、"户"分属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窗"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字,从穴,囱音。"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用今天的话说,"窗"是"囱"的本字,在墙上的叫牖,在屋顶上的叫囱或天窗。后来,烟囱与天窗分了家,天  相似文献   

13.
<正>"女神"与"神女"是一组同素逆序词。《汉语大辞典》"女神"释义:"神话中女性的神"。"神女"释义:"巫山神女"或"泛指仙女"。"神女"与"女神",均为中国文学对神话中女性神袛的称谓,但二者使用时间不同。"神女"见于战国楚宋玉《神女斌》,元代用"女神"来称呼过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神女"释为"女神";"女神"释为"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这使我们窥探到了  相似文献   

14.
抄袭(剽窃)(plagiarism)现象自古有之,非自今始。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剽窃"一词是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讽刺诗人马歇尔创造的。他有一个警句,把自己的诗词比作解放了的奴隶,而把将他的诗句攫为己作的对手称为骗子。在我国,"剽窃"一词出现于唐代,柳宗元在《辩文子》指责《文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诸多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反复强调。据统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践"一词出现了19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实践"一词更是被使用了57次之多。如此高频度地使用"实践"一词,足以看出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实践"问题是多么重视。如果说"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那么,"实践性"可称为语文课程的第三重属性。一、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及在中国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16.
《酉阳杂俎》一书中因传抄刻录中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有很多,现就其中四个进行了考释:"五百人"乃"五百",与"所由"同义,"仰占"指观察天象,"地"乃"酹地"之误,后被接受又常写作"酬地"、"地","貌寝"指样貌普通。  相似文献   

17.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39-40
诗是语言的艺术.古人读诗、写诗,非常讲究用字艺术.诗眼往往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诗人一字一句推敲,读诗评诗时若轻易放过,则不能领悟诗家妙处.宋阮阅编著的《诗话总龟》记载了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冲撞韩愈,结果结为布衣之交的佳话.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新颖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相似文献   

18.
"父母官"一词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其中的"父母"泛指统治者。在汉代,曾出现了两位取得卓越政绩的地方官员,即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记载: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其与西汉的召信臣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此时,"父母"一词已具有了地方官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在《谪居感事》一诗  相似文献   

19.
“社区”一词最早来自德国社会学家弗?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把德文的“社区”译成了英文Community,是公社、团体、共同体的意思。二十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一批中国学者,将英文Community一词译为中文的“社区”。“社区”一词在我国社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土豪"一词在网络新闻、贴吧、聊天室等高频使用,广泛流行,成为网络流行词。从词性上看,"土豪"可归类为名词。网络名词"土豪"一词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本文拟对"土豪"的构词方式、语用策略进行分析,并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其流行原因进行深入解读。一、关于"土豪"(一)"土豪"语义溯源"土豪"作为网络热词流行之前,它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早已存在。据《汉典》,"土豪"一词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