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的政治协商,包括两个不同层面、两种不同属性的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这两种形式的政治协商不论在组织形式、协商程序、协商内容还是协商层次上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任何制度实质上都是特定文化的结晶。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确立和发展除了由中国社会的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决定外,还受一定文化基础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是其基本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也对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协商政治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协商民主、协商政治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作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补充,建立社会协商政治制度,使协商民主在基层发展,是丰富我国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加强民主建设力度,为民主发展提供多种制度支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2):112-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是具有鲜明中国个性特征的民主政治形式。中国历史上的协商试验和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民主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思想因子与中国的"和合"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思想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对协商式民主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发展,要坚持历史性、理论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民主协商的参与者的产生方式以及参与者的实际地位与西方民主协商的基本精神有区别。它是一种一元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所确立的协商民主形式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协商程序的完善——基于协商民主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政治协商与西方的协商民主在理论渊源,价值追求、方式、手段方面有契合之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在程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借鉴协商民主理论进行完善:扩大参加政治协商的主体、完善协商方式、明确协商效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主制度,具有鲜明的、浓厚的中国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主之原创性,它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创造了解决意见分歧的有效路径,以兼顾各方利益的机制创造了协调社会矛盾的合理办法,以广泛政治参与的渠道创造了行使人民权利的实现方式。二是协商之制度性,它是制度化的协商形式,是制度化的决策程序,是制度化的集中方法,是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三是民意之广泛性,人民政协的组织构造、主要职能和工作特点,使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广泛表达民意的民主机制。四是模式之适合性,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协调政党诉求和界别诉求的制度化功能,是符合国情和适应现实的制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治协商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选举式民主、协商式民主与人民政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选举式民主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的协商式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选举式民主与协商式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的结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协商政治发展的主体,是选举式民主的重要补充,是协商式民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党制度中政治协商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及时总结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中的实践经验,以利于从政治协商向协商民主的发展。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在向协商民主发展,并且更加制度化和程序化,这都得益于坚持以我国政党制度作为民主协商的制度保障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建设保证民主协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协商政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新范式,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前提下,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上,对政治协商制度进行完善、创新,以实现政治协商向协商政治转变,形成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12.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为了团结国内民众和各种政治力量而成立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准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的成立为各种政治力量参与国家政治过程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但是由于国民参政会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其参政议政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林森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自1931年12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43年8月逝世。在他参加的国务活动中,出席国民参政会并发表训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森身为国民参政会的倡导者之一,早在1932年他就力主召开国民参政会。1938年他在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促使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同年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这一条例;林森作为国民参政会的积极引导者,曾多次亲临会场致开幕训词。他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明确指出了国民参政会的性质、任务与工作方法,其特点是高举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旗帜、对抗日战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强调团结抗日、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包容了各抗日党派的代表,在林森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中找不到任何公开指责、批评共产党的言辞,由此也可看出他与此相关的一些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推动党的建设及抗战胜利进程。中共纪念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种途径,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民族凝聚力、政治认同感,将纪念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相结合,在探索纪念活动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建设有所涉猎。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川康建设期成会是国民参政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它曾组织了著名的川康建设视察团,提出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川康建设方案,受到各方的重视和好评。它还在川康各地设置了办事处,以督促川康的各项建设事宜。对川康建设期成会作专题研究,既可以进一步揭示抗战时期川康建设的真实情形,更能加深我们对国民参政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四军七师所开创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抗战和建国培养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干部和人才,壮大了抗日力量,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