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金坤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9-54,82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关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开掘与研究,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管窥二则李金坤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赋、比、兴是《诗经》中最基本而又最主要们表现手法,这在《诗经》爱情诗中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与青年男女多在水边、山野和林地等处幽期密约谈情说爱的场景以及相思者所处的特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诗经》爱情诗的...  相似文献   

4.
在《诗经》时代,普遍的审美标准是以硕大为美。《诗经》中有些爱情诗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审美取向。《诗经》中对于男女的审美标准是生长于原野上的野性之花,是自然的灵物,是华夏文明之初勃勃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健康质朴的美。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羊大为美、和谐为美、风雅为美和比兴为美等四个方面。《诗经》这些审美意识的存在不仅具有深厚的化渊源,而且对中国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7.
一、爱情诗与道德政治理想中国的古典爱情诗从《诗经》始即漾溢着摇曳多姿的人生观态度,与西方爱情诗的迷狂热烈,甚至充满着性恋的直露和渴慕不同,中国古典爱情诗独异的审美品格是含蓄内敛和现实主义的,虽然它也不乏浪漫的情怀.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爱情从来不是理想的,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总是意味着对所爱对象的占有.”这无论如何是片面而武断的.不要说中国古代大量的民间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甚至帝王撰就的爱情诗当中,在含蓄和现世的  相似文献   

8.
《诗经》又被称为“爱情诗”,《诗经》里的大部分诗篇描绘了先民们纯朴、感人的爱情故事,而描写女性之美的更是为人称道,诗中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同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诗歌源头的《诗经》,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诗三百"中,真正广为流传的是爱情诗。爱情诗以其独特的魅力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生命力,它开创了诗歌歌颂情爱的先河。它的独特之处不仅表现在鸟兽草木的大量应运,更耐人寻味的是水意象大量参与其中。本论文着重从水意象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表现形式、生成缘由及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假如《诗经》没有了河的距离,也就没有成为美的永恒的可能性。似乎爱情离不开水,水是爱情的寄托这一审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不少爱情诗。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蹇瑞桥 《学周刊C版》2014,(11):237-23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不少爱情诗.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关雎》自收入《诗经》以来,历代文人各有不同解读。孔子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代儒学家们先有"刺诗说",继而又产生了"美诗说",现代学者们则解读为爱情诗、婚恋诗。一首小诗在两千多年里之所以出现大相径庭的解读,是因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否认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的爱情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爱情诗,但同时又是开先河的、令人惊讶的、成熟的爱情诗。浪漫是这些爱情诗的共同特征。这里面又以意境朦胧的爱情诗最为优美,以大胆表白的爱情诗最具时代风气,而被失败的婚姻所摧残的爱情更是使人痛心。《诗经》中的这些涉及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一方面反映了恰似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太自由的恋爱状况,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夫权至上的不平等观念给婚姻带来的危害、给女性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尤其是男性诗人的作品,有着这样一种审美意向,即长于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可谓“难圆的梦”之美。这一“难圆之梦”,不啻是中国古代爱情诗艺术角美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到元、明、清民歌,都有这种好梦难圆的浅酌低唱。“菜苗苍苍、白露为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湖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诗经·莱茵》)“杀菌”的迷蒙,“伊人”的模糊挂力,道阻的遗憾,营构了一种特殊的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是《诗经》中具有人民性和健康审美情感的精华部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时代人民纯挚的爱情生活,由尔激励和警策现代人更深刻更广泛地去认识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7.
闫嘉哲 《教师》2011,(17):125-126
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著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哲学分支学科,该学科主要是对人与世界审美关系进行研究。在中国,关于美学的研究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在系统、历史的观点下对中国美学思想脉络进行梳理,以此对中华民族文化源流进行重构,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学热”一直以来的追求。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美的历程》一书在以历史原物的美学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中国一代代审美进行了梳理,在漫不经心的巡礼中带领我们走过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美的历程。且《美的历程》一书强调创造与欣赏美,均需要以真情实感的参与为基础,阅读《美的历程》一书能够触摸到的历史是一种心灵历史。该书的问世,在禁锢初解的中国美学界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一经出版,便被视为撬动新时期美学的钥匙,即使进入21世纪后美学理论已经获得极大突破,《美的历程》一书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杜甫《月夜》运用"曲笔"手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自《诗经》始,众多诗人作品均对此有所涉及,形成了以含蓄蕴藉为审美取向的诗歌创作传统。对"曲笔"美学意蕴作简要阐述、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诗创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