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戴维.洛奇《换位》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指出对戴维.洛奇而言,"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被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技巧或手段,他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且是利用空间来表达和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  相似文献   

2.
格雷厄姆·格林的《权力与荣耀》讲述威士忌神父在宗教迫害下获得自我救赎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小说文本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维度,以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为依托,可从地志、时空体和文本三个层面探讨其空间叙事艺术.地志空间聚焦地理位置的对立关系,凸显人物精神困境的症结所在;时空体空间着重分析人物状态与行动...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语言文字是单一的线性叙事媒介,并不适合表现空间.但许多文学作品却突破限制,通过细致的场景描写、生动的人物肖像的刻画和历史片段的穿插回顾,延缓叙事时间的流动,或造成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并置,从而使得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武.不仅如此,一些作品还试图借用其他一些叙事媒介如舞台戏刷、绘画、电影等的空间叙事技巧,展现出丰富的空间意象.在小说<巴士>中,艾萨克·辛格利用文学叙事手段构建出静态的舞台空间,灵动的绘画空间和飘忽的电影空间.  相似文献   

4.
《大河湾》是V.S.奈保尔以刚果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萨林姆、因达尔等异乡人在文化罅隙中漂泊流亡的故事。本文借助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解读《大河湾》的空间叙事策略。地志空间聚焦地理位置的并置,体现非洲与欧洲的文化差异;时空体空间以人物的状态和行动轨迹为重点,揭示流散者的精神困境;文本空间依托语言选择、线性时序以及视角转化等叙事技巧,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5.
《小小陌生人》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莎拉·沃特斯的第五部小说,小说从乡村医生法拉第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百厦庄园古宅中发生的故事。文章采用苏珊·弗里德曼(Susan S.Friedman)的空间化叙事的文本解读策略,从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述轴两个层面剖析小说是如何建构一个关照作者、读者、文本、其他文本及社会历史语境的多维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拜厄特的《占有》以其丰富庞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时空观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被一致看成其代表作。以空间解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空间意象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正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和重叠、交错和互动,构成了小说充满张力和魅力的想象世界。《占有》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有意打破故事的线形发展模式,采取了共时性的叙述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多维视角、主题重复、多元文本等形式的精心建构,使小说的涵义从确定到不确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阐释由单维到多维,从而取得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空间书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景深,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吴承恩<西游记>为对象,从故事整体框架的物理空间、文本叙事结构中体现出的空间性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探究<西游记>的空间叙事,为探究<西游记>"心性修养"的主题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在加布里埃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指导下,对当代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代表作《砖巷》中文本空间建构的分析,为理解和欣赏小说的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佐伦叙事空间理论从语言的选择性、文本的线性时序和视角结构这三个方面研究叙事的文本空间。在语言的选择性这一层面,研究发现阿里采用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刻画出空间异于寻常的形象,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女主人公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和疏离感。对叙事中文本的线性时序的研究则表明,局部事物和整体空间在叙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暗示着砖巷内部的统一性以及砖巷在伦敦社会的异质性。文本的视角结构以"此在"和"彼在"这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为基础。身处砖巷(此在)的孟加拉移民对祖国的迷思和真实孟加拉国(彼在)间的迥异,则反映了流散对移民身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话语研究的视角观察风景描写,将风景视为小说文本主题建构的独特方式,有助于理解特定社会语境下风景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解读小说主题。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清新自然的景色作为叙事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小说的主题建构,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下英国威瑟伯里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以及父权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命运和遭遇。因此,本文将以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远离尘嚣》为研究对象,选取小说中典型的风景描写片段,结合空间批评理论的观点,分析小说中风景描写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结合小说文本主题,探讨文学文本空间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从而揭示该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5,(5):53-56
《余震》打破一贯传统的时间线性的叙事模式,转而以空间叙事为主。一方面,文本以物理空间的跳跃和并置调控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通过运用蒙太奇和梦境描写两种技巧构建主人公小灯的心理空间,由表层的回忆深入至其潜意识,使人物内心深处盘根错节的真情实感呈现出来,从而将故事情节推至高潮。《余震》这部小说中,时间性作为叙事文本的构成要素被弱化,取而代之的空间则彰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同时性"。因此,由空间叙事带来的作品的整体感、空间性展示了现代小说超越传统的新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是小说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空间"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对细节的重视与关注,完成了对易逝"时间"的补充,是小说空间叙事功能的体现;对空间节奏的把握与个体空间的凸显也使得其长篇小说拥有了自己的文本特征。当然,这些与作者对"宏大"小说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门罗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女孩和女人的,其最新短篇集中的《湖景在望》尤其关注了老年女性这一群体。本文通过运用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层次讨论《湖景在望》中建构的叙事空间,旨在揭示门罗通过高超的空间叙事手法更好地传达了其对老年人,尤其是深受老年失忆困扰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又奇特的组成部分,知青出身的作家们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学创作理论向中国文坛的不断涌入,其创作方法也在不断改变。拟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基点,探究张抗抗知青小说中叙事空间的嬗变现象,总结出新时期以来张抗抗的知青小说创作中,其叙事空间建构技巧呈现出单一空间到多重空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社会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不是僵死、空洞和固化的,而是一种生产的空间,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提供了何以可能的根本前提。空间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表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空间的重要方式,它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叙事内容,以空间要素为媒介,借助空间的生产来表达主流价值观,赋予空间以意义,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空间的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以现实物理存在空间为依托,关联生存体验、集体记忆、符号建构和意义追求,从物理存在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和心理精神空间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规律,空间叙事侧重于在文本叙事的基础上呈现小说的空间结构。小说的空间是抽象的,并依赖于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同时它又影响着故事情节的统筹安排,所以掌握小说的空间叙事概念别具深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发表第九部小说《仁慈》,作为语言大师,她运用独特的章节安排,以及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赋予小说叙事强烈的空间感,这种纯熟的空间叙事技巧突显了莫里森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赋予小说巨大的叙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以高超的叙事手法书写了不同的黑人创伤经历,透过这些黑人的创伤叙事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中的黑人处境。整本小说的创伤书写呈现出空间维度。运用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分别从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与文本空间三个层次分析空间在该小说创伤书写方面的作用:地形学空间隐喻和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创伤经历,时空体空间展演了人物的创伤治疗过程,而文本空间,通过语言的选择、线性时序和视角结构,则呈现出了黑人集体的创伤体验。莫里森不是单一地描绘黑人个人创伤经历,而是透过黑人个体的创伤书写黑人集体创伤,同时也诉诸了黑人只有借助黑人集体与黑人社区的力量,他们才能从过去痛苦的记忆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何柳 《文教资料》2012,(21):7-9
美国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首次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个概念,从空间形式的创造与接受两方面为现代小说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型,为现代小说的空间"转向"开了理论先河。本文从空间并置、意识流叙事、多重叙事角度几个方面论述了英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特征,并探讨了英国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叙事的深化需要视角的转换、方法的更新,空间理论的兴起、叙事研究的空间走向为教育叙事提供了空间化叙事的可能.应用空间并置、多视角叙述、空间句法和意象并置等空间叙事方法和结构,有利于把握叙事的动态性和节奏感,聚焦教育情境的"关键点",使教育事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上呈现,实现叙事文本的灵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达到叙事的深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