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惯”两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好习惯、坏习惯”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然而在读了美国励志作家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之后,我深感震撼。人的习惯,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事业,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2.
现在,不少父母都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什么“家”,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认为,孩子一出生,就成了社会的一员,就同社会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不注意加强孩子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了解,不注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孩子将很难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我的孩子张润捷今年五岁,在家里活泼好动,可出了家门就沉默寡言,显得胆怯和腼腆。一次,我偶尔遇见熟人,叫他问候一声,他就是不说话。这种情况出现了多次,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长时间观察,我发现,出现这种情况,跟平时我们对他在正常交往及礼貌行为方面要求过严有很大关系。孩子两岁那年,有一天,他跟邻居家小伙伴在木工房玩时,由于争  相似文献   

3.
曾经有一个妈妈问我:“我的孩子从小就非常乖,告诉他怎样就怎样,不捣乱,守规矩,衣服整洁,见人打招呼……可上了学后,孩子就慢慢变了,不讲卫生,说脏话,不断惹麻烦,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了呢?”我告诉她,孩子其实没变。他还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孩子,只是现在他听从的人,已经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学和伙伴了。父母习惯以“听话”作为好孩...  相似文献   

4.
初二学生马国开,一个在物理方面很有天赋的孩子。一次,在饿极了的时候,他在我房间里偷拿了一把食物,正好被我撞见。我责问他,他没有辩解,也没有委屈地流泪,只是默默地说了声:“老师,对不起。”直至去过他家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父母,一直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住在如残垣断壁般的黄土房子里,值钱的家当不过是一株梨树,数只瘦羊。当他们家人从树上摘下梨子招待我们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够下咽。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开始的。他(她)的性格、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老师的言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有时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有时把别的小朋友的食品悄悄地吃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转笔刀,就问他:“是谁的?”他说:“捡的。”我问:“为什么不交给老师呢?”他说:“奶奶在巷里拾了一个大皮球也没交,说留给我玩。”从这里,可以看出大人对孩子的影响。还有一次,我发现班上的“小鸡啄米”玩具不见了。我一边找,一边问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的辞典当中 ,“孩子”两个字应当是我们心中最柔弱、最挚爱的两个字了。有时我常常会痴痴地望着他睡着时酣然的神态 ,感叹着生命的奇迹。可是 ,我也常常迷惑 ,如何 ,才能给他最适宜的成长空间 ;如何 ,才能使他成为一个正直、诚恳、健康、快乐的人 ,如同我们最期待的。李老师 ,如您所说 ,孩子 ,首先他是一个独立的人 ,无论我们如何为他设想 ,他都会有他自己的人生 ,其实 ,我们能够陪伴他的不过是很少的一段路程 ,却是人生之始最初的印记 ,我们渴望用我们爱的包容能够让他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但常常 ,我们也会举足…  相似文献   

7.
我的丈夫是个军人,教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落到我一个人头上。尽管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教育女儿,但我知道如果教育方法不当,那就会影响女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动手习惯。现在,我女儿2周岁了,人见人夸。邻居常发出感叹:“我家两个人教一个小孩,还不如你一个人教出来的小孩好。”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在洗衣,孩子也要洗,妈妈怕孩子弄湿衣服,不让洗,越不让,孩子越  相似文献   

8.
夏萌信箱     
孩子在幼儿园经常受欺负怎么办?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孩子自己想出的那个办法。只要在幼儿园留心待上半天,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对付他人欺负的一招半式。比如说分玩具、图书时,往往是抢得过就抢,抢不过就打,打不过则逃,实在逃不了还可以叫——报告老师呀!这是所有孩子都会的一招,若您的孩子不会,您就教他好啦。三岁的孩子不爱活动,喜欢独处,是不是性格有问题?我有位同事公派出国留学,有一天我去看望他爱人和四岁的儿子。去时这孩子正坐在床上望着一只足球发呆,我问他:“小勇你在干嘛呀?”他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我在想呢!要是我爸爸在家跟我踢足球,我使劲一脚对他踢,使劲踢……”“那你为什么现在不下来踢呢?可以跟妈妈踢,找其他小朋友踢呀!”“妈妈不会,也不许我下楼。”  相似文献   

9.
家长的责任     
我觉得,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坚强的革命后代,不仅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在这里我想从几件琐事来谈一点感想。我有一个在幼儿园的孩子,今年五岁。有一次,我们全家在闲谈的时候讲到了旧社会有多少人走投无路,有的逼得做小偷,有的只好做叫化子。他听到这里突然问我:“妈妈,什么叫做叫化子?”我告诉他就是讨饭的。他又问我:“什么叫讨饭的?讨饭的人是什么样子呀?”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又有一次,他要爸爸讲故事,一听讲的是旧社会的事,他忙说:“不要讲旧社会,旧社会的事苦死了。”这个孩子的天真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他向我们做父母的人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这些幸福地生长在新社会里的孩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呢?平时,  相似文献   

10.
早教     
刘玉斌 《母婴世界》2014,(6):146-147
分床 在孩子4岁时,我和他爸爸打算和他分床睡。可是他发现晚上自己一个人睡觉时就哭了,总说“爸爸妈妈不要他了”。这种情况持续一个星期后,我们最终放弃“分床”这个计划。我们怎样才能顺利和孩子“分床”呢?  相似文献   

11.
启发诱导,让幼儿形成行为表象。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形式,创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表象。如我曾利用动画片中小白兔独自关灯睡觉的内容启发孩子:小白兔真是乖孩子,他一个人睡觉,不哭不闹,真能干!这样,孩子头脑里就形成了“一个人睡觉是乖孩子”的表象。捕捉“第一次”,及时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第一次好的行为,往往会产生最佳教育效果。相反,忽视孩子第一次坏的行为,以后扭转起来就得很费一番功夫。有天晚上,我的孩子“心血来潮”,要求一个人睡到另外一间房子里去。我虽担心他半夜惊醒或踢开被子,但…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比如,认为只要向孩子灌输既定的道德箴言,让他们记住了照着去做,就可以形成好品德,我们把这一主张称之为“美德袋派”;也有人认为,孩子记住了道德箴言,不一定会照着去做,应当从训练行为着手培养孩子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训练派”;有的主张给孩子树立好的道德榜样,孩子在榜样人物的影响下,就会渐渐习得好的品德,我们可以把这一派称为“社会学习派”;还有人主张在孩子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好的道德习惯,长此以往便“少成若天性”,等他长大以后,自然会成为有道德的人,我…  相似文献   

13.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新课文,编者将它放在第五单元“想象和联想”主题中。我以为,如果将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就相对削弱了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因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作品。我国著名的童话诗人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盲孩子在他的影子的帮助下寻找到光明的故事,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启发我们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盲孩子和影子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帮助他人最终也会获得幸福。因此我确定了“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  相似文献   

14.
我们班的何帅长得又高又壮,是个十足的小胖墩。从外表上乍一看有些憨样,但实际上是一个令许多幼儿讨厌和老师头疼的“调皮仔”!这不,几乎每天都有孩子被他打哭,三天两头都有家长找到幼儿园来找他“论理”,不过他每次打人后都有他的“正当理由”。哎,真是让人心烦!他还常振振有词地“申辩”到:“谁叫他刚才叫我胖子的,我就是要打他。我爸爸说过的,谁叫我胖子我就打谁!”在一日活动中,我通过故事诗歌、私下交流谈心、家园互动等方式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正面教育,然而收效甚微。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每一个与他做游戏的人都会是他最喜欢的人。在家里我常和孩子互换角色做游戏,表演生活中的事情。有一次我当孩子,女儿当妈妈,表演吃饭时孩子留恋电视怎么办。“妈妈”(孩子演)走过来对“孩子”(妈妈演)说“好孩子,你看吧,看完了再吃饭,看电视会长知识。”我常阻止孩子在  相似文献   

16.
生死之谜     
有一次在法国度假,我在宾馆里认识了一个名叫史密斯的有钱人。那天我们正在餐厅里吃早餐,窗外走过一个大老板模样的人。史密斯突然大叫:“看呢,你知道他是谁吗?”“知道呀,他是里昂最富有的丝绸(chóu)大王马格南。不过,他好像很孤单,都不跟别人讲话。真不知怎么搞的。”史密斯说:“我来给你讲个故事,那是我和我的三个朋友之间的秘密(mìmì)。你能保守秘密吗?”我点了点头:“能!”于是,他就开始讲他的故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是一个年轻的画家,还有另外两个年轻的画家克劳德和卡尔。我们常在乡下写生。我们很穷,但是很快乐。不过,终于…  相似文献   

17.
【原文展示】别样的习惯王双我有一个“老师爸爸”,他每天都在我身边,扮演着“老师”和“爸爸”的双重身份。我对他再了解不过了,但敬而远之,因为他身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怪习惯。【开头点题,写爸爸身上有些与众不同的怪习惯。问题是,“敬而远之”一词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当,不如改为“敬而畏之”。】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课间活动时,一位班主任老师向我大诉其苦,她说:“我班的赵某某学习成绩简直是无可救药,老师、同学给他无数次辅导,他硬是就考28分,真拿他没办法。不过这孩子不讨人厌,既懂事又爱劳动,就是一学习就成‘傻子’了。”我马上问:“哪一个孩子?”这位班主任老师指着队伍里一个皮肤黝黑,身体壮实,虎头虎脑的大个子男孩儿说:“就是他。”多么可爱的孩子呀!我的内心升腾起一丝不安,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其实,老师向我这位教导主任诉苦,只是无意识的“心理宣泄”,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老师的一番话中,我感觉到了老师对…  相似文献   

19.
听一年级的数学课。做练习时,我旁边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我俯下身子轻声教他。旁边的孩子马上对我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老师,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作惩罚的武器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30分”、“10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被他的父母或周围其它人说成是“聪明”的,孩子也就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若孩子被说成是“老实”的,孩子日后也就处处表现老实。如果孩子被说成是“笨蛋”,他以后也就常常抱怨自己的脑子不灵。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标签。当一个人从小就被标定为“愚蠢的、没用的”,我们对其智力要求就降低了,对他的期望也就降低了,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