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缺乏,为阅读教学带来困难。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工具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人文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实质就是要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和谐统一。所以应该把自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它也是新课标明确指出的一点要求,如果语文的课堂上只重视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那么学生将不会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如果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教育,则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也会阻碍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将语文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进行统一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终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结合。语文新课标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还强调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如何在提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孝敬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实践中,我通过读、说、写、行"四策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进行了孝敬教育,比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语文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证已尘埃落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语文课堂的两大支柱也已是共识。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  相似文献   

5.
王春花 《考试周刊》2013,(40):36-36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体现出了工具性,而且体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以掌握学科知识及基础技能为中心取向教学目标比比皆是。教师较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偏离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根本目的与任务,忽略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的本质,语文教材渐渐偏纯知识化、公式化、标准答案化渐渐丧失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命。语文教师该如何实践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呢?一、营造和谐课堂,彰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语文学得轻松、愉快、高效、实在。首先,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积极评价学生,给予其适当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应该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在与同学无拘无束地交流中表达自我。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多样性上挖掘优点,打造和谐语文课堂,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由此可见,注重人文素养不仅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李吉香  杨敏 《学周刊C版》2011,(7):125-125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但它作为工具又不同于一般工具,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文性。本文着眼于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关系,提出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全力打造出蕴含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8.
苏淑华 《教育艺术》2013,(11):50-5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采取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方式,将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摆脱"高耗低效"模式的目的,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开了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的教改之风却让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新的误区,一味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准确解读"人文性"的内涵,厘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忽略了其人文性,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削弱和个性的泯灭,甚至道德的滑坡.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性回归,教师要储备知识,树立人文榜样;对课文要挖掘要素,注重人文感悟;课堂要创设氛围,体验人文情感;作文要创新训练,力求人文关怀;阅读要尊重自主,讲究人文选择;课外要鼓励延伸,拓宽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其实人文性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属性,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力避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赵艳香 《考试》2009,(1):59-59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在语文教育领域。一度出现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语言,轻文学的情况,这些对语文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要跳出这一怪圈,步入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就应进行素质教育,构建、弘扬人文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是一杯散发热气的香茗。语文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它带给学生的是“生命的狂欢”。当课堂成为学生燃烧激情的舞台、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当课堂带给学生的是尊重、感动、快乐、享受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对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语文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它的人文性要远远大于其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内在灵魂,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外在作用.因此,重视人文关怀理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是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融合,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余彩霞 《教育现代化》2005,(12):106-106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语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课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对高效课堂的诗意概括.这里把课堂比作超市,把学习比作狂欢,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生命性、生活性、生态性.每个课堂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为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笔者所在学校在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创建了"一案三段"课常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文化之根,是生命之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