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3年,数学家华罗庚和我国一批著名科学家到前苏联去考察访问。同行的人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赵九章等。旅途中,华罗庚教授出了一个上联:“三强韩赵魏,”请大家来对下联。  相似文献   

2.
华罗庚是我国已故著名的数学家,他不仅精通数学,文学功底也很深厚.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团出国考察.旅途中,科学家们谈古论今,情趣盎然.华罗庚即景生情,便口占一句上联: 三强韩赵魏; 联中“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一时无人应对.华罗庚见大家不语,又吟出一句下联:  相似文献   

3.
1953年,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考察团出国访问。出访成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何祚庥、贝时璋、吕叔湘等知名学者。途中闲暇无事,专家教授们自然是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兴头上,华罗庚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魏、赵三个诸侯国,又巧妙嵌入了考察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副上联要求下联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要对出这么一个下联,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不是那么好对的。同行的专家学者们大费周折,也没对得出。解铃还须系铃人。过了…  相似文献   

4.
读大学中文系时就听说过这样一则联苑趣事 :1 953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同钱三强、赵九章等科学家出国访问 ,途中华罗庚突发灵感 ,口诵一副绝对 :三强 ,韩赵魏 ;九章 ,勾股弦。联中“三强”、“九章”既指人名 ,又分别指战国三强国和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可谓妙趣横生 ,匠心独运。那时我得到一个启示 :数学与语文的攀亲联姻能创造出多么富有情趣和魅力的境界 !走上讲台后有一次听一位老教师上平面几何课 ,这堂课的重点是说明相交两圆的公共弦、相切两圆的公切线和连心线能为证明提供新的媒介 ,抓住它们 ,有些看似缺少条件的题目就会迎…  相似文献   

5.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华罗庚教授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数学界也是久负盛誉.华罗庚的故事广为流传,下面这两则小故事,就充分反映了青年时期华罗庚过人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电视连续剧《华罗庚》,是我国第一部为健在的科学家立传的传记片。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华罗庚》前六集。它或以华罗庚经历的空间转换为线索;或以华罗庚经历的时间顺序为暂停,描述了青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在塑造华罗庚形象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塑造了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的形象。王维克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7.
华罗庚域的创建,统一了多复变中的对称典型域和蛋型域的研究,给多复变函数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华罗庚域的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成果.本文谈了对华罗庚域研究的几点想法以及国内外研究华罗庚域的简单情况以及研究华罗庚域的重要意义.以期更多的学者对华罗庚域感到兴趣并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华罗庚教授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数学界也是久负盛誉.华罗庚的故事广为流传,下面这两则小故事,就充分反映了青年时期华罗庚过人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家、世界文学名著《神曲》中文译者王维克,一九○○年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九五二年四月四日病逝于故乡。他是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在金坛县中学时,曾担任过华罗庚所在班级的数学课。那时,华罗庚才十三、四岁。王维克先生发现华罗庚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涂了又改,解题十分独特别致,就经常关心他,引导他认真学习。王维克经常借一些书籍和杂志给华罗庚看,华罗庚也常登门求教。一天,王维克正在书  相似文献   

10.
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华罗庚的故事》。你们知道华罗庚吗?(学生举手。)生:华罗庚爷爷是一位数学家。师:对!华罗庚爷爷是世界有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他小时候因为家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华罗庚自己却说:“我是数学家,但不是天才。”华罗庚的这句话是有含义的。他童年的故事,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华罗庚小时候很贪玩。他对乡村的社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贡献的同时,还留下了大量诗词和文章(包括讲演、书信),民盟中央宣传部从中精选出一部分编辑成《华罗庚诗文选》,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华罗庚诗文选》选编了华罗庚同志的诗词50首,文章61篇,约25万字和华罗庚同志各个时期活动的珍贵照片二十多幅.这些诗文,反映了华罗庚同志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尽瘁人民事业的思想,宝贵的治学经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学方法等,是广大青年、教师、科  相似文献   

13.
由华罗庚的学生、与他共事三十余年的王元撰写的《华罗庚》一书,最近由开明出版社出版,此书介绍了世界一流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现从书中摘编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给出华罗庚教授传记的注记 ,介绍了某些著名数学对华罗庚先生的评价 ,并根据数学学习学的观点 ,对华罗庚先生的治学之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国内     
文兰、彭实戈获华罗庚数学奖11月14日,中国数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会上颁发了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和第十三届陈省身数学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兰和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共同摘取了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奖则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和南开大学教授陈永川捧走。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校本理解,通过建构赓续华罗庚的精神场域、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拓展学生自主发展路径、建立“三制”导育体系和“八品六维三制”评价体系,推动华罗庚精神的传承落地生根,实现了学生品性的涵养、品德的滋养、品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华罗庚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教师博览》2012,(7):26-28
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具有数学天赋的伯乐,他们师生之间真诚互助、肝胆相照,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佳话。"他在数学方面天赋很好"华罗庚进入中学后,因为顽皮,字写得不太好,常常会受到语文教师的指责。但是,华罗庚的数学教师王维克却对他另眼相看。  相似文献   

19.
<正>1985年6月,应日本亚洲交流协会邀请,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赴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此前,华罗庚身体出现过三次严重的心肌梗塞。医生叮嘱,华罗庚如果旧病复发,抢救成功的几率不会超过1%,但他还是坚持前往日本。6月12日下午4时,74岁的华罗庚坐着轮椅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5号馆104室的讲台上。演讲开始  相似文献   

20.
<正>工作需要,到金坛挂职。离居所不远就是华罗庚纪念馆,我曾数次造访。恭立华老铜像前,我常想,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先生何以成为世界级数学大师?他的求学时代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教育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态和面貌呢?有幸拜会到华罗庚先生的侄女华瑞珍(88岁)、侄子华志民(80岁)两位老人,聊起华罗庚早年求学时期的一些往事,深受启迪。不带书包的小学生在华瑞珍老人的记忆中,华家虽然清贫但家教甚严,爷爷(华罗庚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