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是什么“马”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一种叫灶马的昆虫。灶马的学名叫“突灶螽”,属于直翅目蟋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  相似文献   

2.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的解释全是说,"马迹"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从事理来说,蛛丝是很不明显的,那么与  相似文献   

3.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 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是什么“马”呢?应该是一种叫灶马的昆虫.  相似文献   

4.
谈古诗《马》中的“月”字我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马》,挫“月”字解释为“新月”。我觉得这样解释不确切,因为《马》中的“月”可能是“新月”,也可能是“残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新月:...  相似文献   

5.
成语“蛛丝马迹”《辞源》解释为:“谓如蛛之引丝,马之留迹,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汉语大辞典》解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五花马”是马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范金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发表的云秋、汉华二同志的文章《“五花马”是“马”吗?》,认为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五瓣的马冠(马头饰物)。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五花马”是唐代的一种良...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查阅  相似文献   

8.
<正>"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是什么"马"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一种叫灶马的昆虫。灶马的学名叫"突灶螽",属于直翅目蟋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通常的解释是“千里马叫起来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认为“鸣”的主语是千里马(省略了),“鸣”后面的“之”是语气助词,“其”是代千里马的“鸣”(见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从上下文来看,这一句与前面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组成排比句式,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一般养马人”(即前文的“奴隶人”),从“驱赶”、“喂养”、“使唤”三个方面指责养马人用对待普通马的方法来对待千里马。且下文“执  相似文献   

11.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371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解释为:“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第179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注释为:“可以看作官职名称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规定职权的一种说明。”“都督诸路军马”作为一种官名,这在有关的书籍中可以找到例证。巴蜀书社《…  相似文献   

12.
灿灿 《华章》2011,(9):52-52
“马路”是专供马走的路吗?现在的各种词典上都把“马路”解释为古代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这属于望文生义,并没有理解“马路”之“马”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3.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认为,这样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14.
百度显示:“点”是一个多义词,2010年曾被当做四川省高考作文题.基本含义是指细小的痕迹或物体,字义解释共有17种之多.在现代数学语言中,任何集合的元素都叫作“点”.本文的宗旨是要阐述点与点、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交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16.
说“匹”     
汉人应劭在解释马为什么称“匹”时说:“马称匹者,俗说:相马比君子,与人相匹。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说:度马纵横,适得一匹。或说:马死卖得一匹帛。或云:《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束帛为匹,与马相匹耳。”(《风俗通义校注》)大文论家刘勰对应氏的解释颇不以为然,《文心雕龙·指瑕》有云:“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  相似文献   

17.
古诗《马》中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句.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燕山山头的一弯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天空,照耀着北方的广漠的原野,地上无边的沙石,反射出清冷的光辉,像平铺了一层白雪。”显然,这里把“钩”解释为“金钩”。  相似文献   

18.
“风马牛不相及”一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何谓“风马牛不相及”?据《辞海》、《辞源》、《古文观止》等书记述,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一说“风”是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乃行走之意,在起风的时候,马总是逆风而走,而牛却是顺风而行的。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民间产生出“风马牛不相及”一说。第三种解释是,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不同类,故不致相诱,以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最后一种解释看来最全面…  相似文献   

19.
对“霾两轮兮絷四马”句,历来有两种解释。文怀沙先生说:“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四匹马也系着不用。以示破釜沉舟的坚决斗志。有人认为霾即埋陷的意思,絷是羁绊的意思。乃是说“战车的轮子被陷住了,马也被羁绊住了。”课本的注释好象采用第二种说法。八○年有一本刊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3,(5):52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蛛丝"是指蜘蛛吐出的丝,自然是很不明显,那么与之并列的"马迹"是什么呢?如果是指马的蹄印,马那样的庞然大物,在没有水泥路与柏油路的古代,留下的蹄印与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与"蛛丝"根本无法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