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止戈为武”公案展开字源学的考辩,认为:“武”字属会意字,“止”字作为“脚印”的象形字符,其原始赋义逻辑为“双止为行,单止为停”。故而“武”字的原义不排斥“止息干戈”的传统理解,并以“持戈”与“止戈”保持文化张力。武字的“止戈”命题暗含中国文化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和控制,也由此而“自性具足”地生发中华武德“勇-智-仁”核心结构。具体而言,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生成武德首要前提之“勇”;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生成武德艺术品质之“智”;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生成武德德性伦理之“仁”。  相似文献   

2.
对“武”字寓意的全面解读,影响着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定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武”字的形质意象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止戈为武”“执戈而行”“武舞同源”和“神之足迹”都是从象形角度对“武”字内涵的多维阐释。根据形以呈象、象以尽意的思维逻辑,解读甲骨文“武”字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象”和“会其意”,对应“形、象、意”的不同维度,甲骨文“武”字分别呈现“征伐、权力、威势”三重寓意,即以“兵足”之形,呈“权力”之象,寓“威势”之意。只有站在“势”的高度通览“武”字的多重意涵,才能准确把握尚武精神的实质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从至尊之“势”出发,才能会悟古人赋予甲骨文“武”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武字的综合考证,认为止戈为武或止息干戈都不是武的本意。甲骨文武字的完整表述是: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而术字,引申为技艺。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谓,都是手段,所以技艺也就被称为术。从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术有法而无定法;术贵在变与活。  相似文献   

4.
以往研究在评价清代禁止民间习武政策时,多因循“封建统治者惧怕颠覆政权——严禁民间习武——阻碍武术发展”的解释范式而予以批判,却忽视了禁武法令中“打降”二字所隐含的另一个武术世界。厘清“打降”二字背后的史实,是理解清代禁武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梳理清代禁武政策的基础上,从打降的产生、武艺及组织、社会危害、整肃治理等四个方面,深刻揭示清代禁止民间习武的原因。研究认为:(1)清代统治者正式干预民间习武始自雍正五年上谕的发布,此后历朝均沿袭该政策。该上谕原本无题名,其本意是“禁打降”,而非“禁武诏”或“禁武令”。“打降”最初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是对恃武为恶的打手组织的总称。(2)雍正只能算清代首位以国法形式禁武的统治者。从明末至清初,以海瑞、于成龙为代表的江南官员早已开始治理打降。但打降屡禁不止,清代中后期逐渐进化为秘密会党并蔓延至全国。(3)学界应摒弃“封建统治者惧怕颠覆政权——严禁民间习武——阻碍武术发展”这一解释范式,清代禁止民间习武是当时部分习武群体恃武为恶的行为与统治者维持社会治安的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应然学力视角对我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体育学力观的含义、时代背景、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研究表明:军事主义学力观强调学校体育为军事服务,突出学校体育内容的军事性,各种儿童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军事内容为主;体质教育学力观强调"体育"即为"身体教育","身体教育"的实质在于"学会健身",体育课程内容要围绕"健身"主题展开;技能教育学力观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身体发展的统一;终身体育学力观强调将"能力"建设作为教学的核心,强调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吴凤军 《精武》2007,(4):1-1
我们可以领会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武”的解释,然而这个“武”的解释与今天的“武”是有差别的。戈是古代长兵器,横刃,由铜或铁制成,但是这里“戈”是引申为战事、兵争的。“止”是禁止与阻止。在古代。止戈是控制异族进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我”字的寓意探赜索隐,并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对比“吾”“我”之别,认为:以武立身的尚武精神是古人赋予“我”字的寓象之意;从“■”到“我”的字形演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和谐向善的价值取向;舍“吾”取“我”的文化选择反映了中华文化自身蕴含自信自强的精神基因。“武”是实现由“吾”到“我”、丧“我”归“吾”转化升级的媒介,“以武立身”“以武化人”“以武养德”“去武成人”构成了武以成人的完整教化体系,中国武术在修身成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是彰德证道、实现精神超越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的武术发展只有寻根国学之源、回归教化本质,才能对接“国之大事”,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 ,在《说文解字注》中说 :“所”的本义是“伐木声” ,假借为“处所”的“处”字 ,又从“处所之义”引申为“分别之词”。其原文如下 :“伐木声 ,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 ,假借为处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类是也。用为分别之词者 ,又从处所之义引申之。若予所否者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之类是也。”段氏追本溯源 ,理其流变 ,从“所”的本义说到假借义和假借后的引申义 ,并有简短的用例为证 ,可谓有根有据 ,相当精到了。但是 ,在段氏生活的时代 ,由于语言研究尚未发展到给汉语中的词分类定性的阶段 ,因此 ,段氏的注解还只…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0.
李阳冉 《精武》2008,(9):53-5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是一个游离于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文化系统。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侠以武犯禁”的记载,这是最早“侠”与“武”二字的同时出现。在往后数千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二字的合谈便悄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武”作为“侠”的体现.“侠”成为“武”的内涵使得二者不能分离。青城绿林派于清朝末年起义形成,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此派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风格中的实用元素,并在时代变革时期将中闰侠文化的精神在流派形成前后多有显现.并融合在流派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王久毅 《武当》2023,(3):20-21
<正>有人说,八卦掌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也有人说,十年的太极拳,八年的八卦掌,一年的形意拳,练成八卦掌太难了。还有人认为,武术,是争强好斗人的专利,与我不打紧。我认为这都是认识上的误区,是对八卦掌的基本运动规律不掌握,对武术的宗旨不了解的缘故。“武”,是由左边一个止字,右边一个戈字合成,不是与人大动干戈的意思,而是化干戈和为贵的意思。对于善良的人,主张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同时,  相似文献   

13.
武当小知识     
《武当》2006,(2)
武当山,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秦、韩三国交界处;从战略位置上看,这里山高壑深, 地势险要,又兼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武当山”名的由来,与历史上兵家以武当山为屏障抵挡外力入侵有关。据初步统计,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武当山及其附近发生的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件就有二十多起。武当者,武力阻挡也。上古时代, 有“当”字而无“挡”字,那时的“挡”字的意义由“当”字表示。以事名山,故为武当山。武当道教认为“武当山”的得名与真武神有关。相传,武当山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谓,故名武当山。还有学者认为“武当山”名源于“北方玄武龟蛇之神(或玄武七星)”或由“巫”(武)“或”(当)假借而有“武当”等多种说法。武当山还有多种名称。据史料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上山、谢罗山、仙室山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构成群众体育发展动力的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的社会动力资源系统。为实现新时期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本文从“大动力观”的视角揭示了这种动力系统和结构。  相似文献   

15.
学习·理解·贯彻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于指导教育工作跨世纪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已在教育界特别是在学校体育界受到普遍重视,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为自觉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对其进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转变与其不符的观念,否则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一、释义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首先应明确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是什么。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这一权威定义,它首先体现了大健康观,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其次将个体健康扩展到群体健康、整个全人类的健康。2.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  相似文献   

16.
樊宜兴 《精武》2008,(8):53-54
樊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樊桂.字瑞峰,山西榆次人。解放前他对外用名为“樊桂”。解放后其户籍登记名为“樊瑞峰”。樊少年随父樊永庆习武.后与师兄们练武,青年时以武入伍。在晋军商震将军部下任卫队武术教官。后因晋军按蒋介石命令,清洗镇压共产党人.樊桂因与是共产党人的师兄关系密切,被认为是赤色分子.与共产党人一起被商震将军放走。经商震将军好友介绍离别故乡到天津,于1928年在天津以名为樊瑞峰登人户籍。  相似文献   

17.
“和乐体育”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乐体育”是在挖掘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体育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论及“终身体育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本文从“和乐体育”思想渊源、含义和教学模式入手,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教学中营造“和乐”情境,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树立“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武术的固有本质特征是用于搏击的攻防性,法依攻防是武术技法的根本原理。而能否应用于搏击实战则是检验武术套路是否科学及习武者功力和技术高低的唯一标准。武者从戈,戈者主兵,兵者军战实力捕斗之事也。术者则指技术、技巧、方法和手段。武字由止戈二字构成,止戈为武内含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之意,而非以武残暴于人。可见先贤创立武术原本是一种用于阻止暴力侵害的搏击技术方法。因此,自古到今大凡能称作武术者,其各种功法和  相似文献   

19.
蔬菜日月长     
《健身科学》2010,(6):10-10
先解析“蔬”这个字,其形为草本植物,其声同“疏”,意思是去掉阻塞使畅通。是以蔬菜的功能不言而喻。还有“荤”字,其本义并非动物食品,而是能去掉腥膻味的葱蒜之类植物。  相似文献   

20.
"产业"与"体育产业"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些论述“体育产业”的论,其中对“产业”和“体育产业”概念的界说多有不当。对“产业”概念的三种含义作了正本清源的辨析,并从国际共识出发,对“体育产业”的本义作了探索,给出了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