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即"效",也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求得知识技能."学得"即以获得某种经验为目的的活动."习"指鸟频频起飞,即反复学飞,也就是温习、练习,通过与某事物的经常接触而熟悉该事物.由此可见,"习得"时,个体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3.
钱惠英 《现代语文》2007,3(1):39-41
一、引言 "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相似文献   

4.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5.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7):105-106
自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以来,"农民工"这个新词语频繁亮相报刊、电视等媒介.并且,有时"农民工"与产生更早的新词"民工"·互不相让,像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2004年12月30日播出<为了64个农民工>时,对"到城市打工的农民"这一群体使用了三种称谓--农民工、民工、工人.  相似文献   

6.
熊安 《广东教育》2002,(1):73-73
相传古时名医扁鹊首创"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就是通过看病人的面色、舌苔,听病人说话的声音,问病人自己的感觉以及按病人的脉搏等对病人进行诊治.联系到体育教学,"望、闻、问、切"有时确是成功的体育课的必循之路,它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效率.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四字"教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三言二拍"个体文本中头回与正话组合成的"葫芦格"结构,是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凸现,也是其作为话本小说的结构特色之所在。它包含了六种类型——同向契合型、尾部偏离型、异向背反型、殊途同归型、真包含型以及错位型。  相似文献   

8.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9.
“一样”与“一个样”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时混用 ,有时区别严格。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差异 ,并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彰显个性的主渠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总想在短时间内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使知识得以转换,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担当"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却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有时讲解正入角色并陶醉于自我喝采时,突然从课室中"飞出欢乐的歌";有时教师良苦说教、善意疏导却引发了学生"风风火火"的顶撞行为.对此,教师如何平抑心理"气愤",合理导控,这对图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讲:"我们有时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我们要让"错误"起到"一石击水"的作用,通过"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智慧的涟漪。  相似文献   

13.
做教师的,不可能天天都是阳光般的心情,有时难免会心情灰暗,甚至大发雷霆.  相似文献   

14.
张超 《现代语文》2007,(6):110-110
现今,在中国隐迹了多年的"达人"重新现身于江湖,而传统的"高手"们则因此而遭遇了"下岗"。打开电脑网络,不难发现"达人"的身影,如:(1)要获得跳绳的快感和效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懒人教你几招轻松成为跳绳达人的方法。首先是手腕用力,...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那么就恭喜你成为了跳绳达人,  相似文献   

15.
刘娟 《现代语文》2004,(3):43-43
"拾级而上"指的是逐级登阶.大多数人习惯读作"拾(shi)级而上","拾(shi)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②收拾.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义项来解释"拾级而上"的"拾"都是不合适的,要想弄清"拾"的意义,我们先要明确一下"拾"的读音.  相似文献   

16.
"瘙痒"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很高,而误写成 "搔痒"者亦屡有所见,请看下面几个语例: 1、本品适用于儿童和成人汗疹、痱子以及皮肤搔痒症. 2、其病常造成刺激性干咳,咽部搔痒、烧痛…… 3、科学家发现人体有搔痒感的真正原因(新闻标题) 这些语例中的"搔痒"均应改为"瘙痒".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用基本不等式可以证明很多不等式,但有些不等式(如某些分式型不等式)虽有可用基本不等式的特征,却不容易分析出怎样用.本文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一种"拼凑法":根据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进行"拼凑".这种方法对证明某些分式型不等式堪称绝妙.  相似文献   

18.
周旋  李柏令 《现代语文》2006,(9):105-106
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指称人的量词主要有四个:个、名、口、位.上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但也有少量类似称人量词的用例,如"介":《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也有"一介武夫"等说法.还有"人"有时也有类似量词的用法.王力(1980:236)指出:"关于人的天然单位就用'人'为单位词."他举的例子是殷墟卜辞的"羌十人"和"羌十人又五".  相似文献   

19.
"以为"和"认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现代语文》2004,(3):12-13
"以为"和"认为"历来被认为是一组同义词,辞典里对这两个词的注释也往往用"互训"的办法. 我们查阅了十五部比较权威的词典,其中九部纯粹是从语义层面上进行注释的.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相似文献   

20.
论"指+量+形"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伟  安畏 《现代语文》2007,(10):47-48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这"和"那"可以后加形容词,分别例如: (1)他干起活儿来这猛啊,谁也比不上. (2)他跑得那快呀,简直像阵风. 学术界据此多认为"这/那"具有描述事物性状程度的语法意义,如吕叔湘(1980)、刘月华(1983)、吕叔湘(1985)、张伯江、方梅(1996)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