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记者工作时间久了,就缺少了刚当记者时的勤快劲,养成了靠听汇报、抄剪报、编来信来稿写新闻的习惯。殊不知,这种职业倦怠是记者的大敌,也最容易使记者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实践证明,但凡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无不是深入新闻第一现场,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得来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发现和捕捉好新闻,是记者的功力。它需要记者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好新闻是新闻记者所共同追求的,但是否能发现并制作出"好新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是一名优秀记者需要必备的。要想"炼"成好新闻,不但要靠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强烈的工作热情,而且要有超前的策划、扎实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媒体这么多,记者这么多,传输的手段这么先进,现在要想独享一个新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侥幸的事情了。记者无奈被埋在了大量的工作新闻中,尤其是驻站记者这种无奈似乎更甚一些。但人总不会被事情憋死,肩膀上长着脑袋就是干这个的。事实也证明,只要肩膀上的家伙多动,下面的腿再多动,事情就会解决,甚至解决得还不错。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可以不在意,作为记者,却要处处留心,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找到新闻,在办公室里坐着空想是不行的,必须多跑,多深入。这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只有勤跑、勤动腿,才能熟悉和了解生活,得到生活的感受,才能得到生活的素材和积累。但与文字记者有所不同的是,除表达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记者发自武汉、黄石抗疫一线的报道,因角度巧、故事新、写法活,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而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其中多篇被全网推送。本文从学理角度解析这些报道成功背后的"四力"支撑作用。从稿件的"脚步声"中,听到了记者的心在哪里安放,脚步就会在哪里踏响;从记者的"眼力"中,看到了挺立风雨的医者脊梁、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休戚与共的"江苏担当";记者站在高处看全局,用思想铸造新闻的最高境界……"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和"笔力"的完美呈现,是这组报道真正的"王道"。  相似文献   

6.
记者这个行当,究竟需要些什么人才?是才高八斗文思敏捷的?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是腿脚勤快勤能补拙的?好像需要可是又远不止。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还得具备这样的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5日,《嘉兴日报》"嘉兴时评"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与之相伴,"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开始运行,这种工作机制的特点在于它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工作方针,打破新闻实地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相隔离的传统弊端,强调评论以采访为基础,评论从采访中来,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务必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的启迪性,吸引和感染读者,指导和服务读者。有别于"一部电脑一张网,一篇评论满天飞"的传统评论写作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评论工作机制,记者署名被冠以"本报评论记者某某","评论记者"兼  相似文献   

8.
袁伟 《视听纵横》2007,(3):117-117
记者,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神圣的称谓。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我国著名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经寄语记者,"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记者的新闻道德是和一般的社会道德交融在一起的,像水与乳那样难于分开。著名记者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论述"外交记者之资格与准备"这一问题时,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邵飘萍认为:  相似文献   

9.
作为记者,集体行动,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很少,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独自行动,单兵作战。单行独走,流动作战,难以监督,这是记者工作方式的一大特点,也是记者工作的职业特殊性。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不能不考虑到记者工作的这一职业特殊性,除了一般措施外,还要根据记者独立工作,无人监督这一特殊性,提出针对性、制约性很强的严要求、硬措施。对于记者来说,除了平时注意学习,加强修养,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外,还要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新闻,即让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进行"角色置换",以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身份,投入到这一工作或事件中去.然后进行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目前尚未见到专家学者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为"参与新闻".  相似文献   

11.
读了薛保勤的《我在悉尼当“部长”》这本书,你由不得会说:保勤真是个勤快人,勤快真是人生一宝呀。保勤年轻干练,活力充沛,尤为勤快,腿勤、手勤、脑子勤。这些年岗位变换频频,从来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争状元。且不说,他担任《中国青年报》记者期间所发表的大量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记者职业道德概念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对记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交游广泛,经历丰富,生活内容多变。记者的双重身份(公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是识别新闻的一种能力,综合反映记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作为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这是新闻职业对记者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记者是一种头脑聪明、四肢勤快、能吃能睡、善于奔跑的动物。这话虽是一家之言,倒挺形象,且通用于男女记者。我今年整30岁,作为一名女记者,去年一年在全省东奔西跑,回来还要点灯熬油赶稿子,要说不累那是假话,好在善于苦中找乐,乐趣也找出不少。去年秋天,我去淄博桓台滕寨村采访一位撰写村史的花甲老人滕聿露。老人出身农门,久居乡野,打铁为生,但手不释卷,好读史,好玩紫砂壶。我俩一直聊到晚上十点多,晚饭吃的是老人自家种的小米熬的稀饭,当晚夜宿农家,睡土炕,面朝土墙,一觉醒来天光大亮,耳中净是唧唧喳喳的声音,极是悦耳,忽然回过神来了,这是鸟儿在叫,也不知那树上栖了多少  相似文献   

17.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18.
武陵 《新闻导刊》2008,(3):39-40
"一辆摩托转农村,3年行程4万里。追寻新闻三贴近,经常奔波在一线。"这是《武陵都市报》记者龚杰品做记者以来的真实写照。龚杰品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对新闻充满激情,并取得不错业绩的年轻记者。他是一名自己买摩托,自己加油,自己买相机,文字和摄影一人做的全能记者。他的典  相似文献   

19.
时间过得很快,像是放电影,我做记者已两年有余。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新员工的入职大会上,前社长范以锦说,“马小六的学校并不怎么出名,但我们还是录取了他。“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我也一直在激励自己: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踏实勤快地干好工作,还报社一个信任我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杜京 《传媒》2001,(7):58-59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我碰到最多的发问是:"你是做什么的?"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在隆重的国庆阅兵式上、在飞往大洋彼岸的班机上、在边远的民族村寨、在抗震救灾的抢险战斗中--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别人用何种语气发问,"我是记者!"理直气壮而又干脆的回答总会脱口而出.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心中始终牢记的是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专心致志于党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