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2.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鬼怪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本文从生成背景、情节、主题、叙事形态等方面分析了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某些共性倾向。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期,受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古代鬼神崇拜思想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志怪小说盛行.这类志怪小说或宣扬佛法,或劝诫世人,或鞭挞世事,“善恶果报”的模式可谓俯拾即是.本文旨在探讨六朝志怪小说中“善恶果报”模式形成并渐趋稳定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在论及魏晋六朝小说时,一般笼统地指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从这些小说和魏晋六朝人对这些小说的相关论述出发,得出其时的小说观念相比汉代的小说观念也显得落后。这并不符合魏晋六朝的实际。魏晋六朝的小说观念,在沿袭了汉代小说观念的同时,相比汉代小说而言又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魏晋六朝人对小说娱乐功能和虚构手法的事实肯定,以及与之相应的魏晋六朝小说中历史叙事向小说叙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故事形态学是鉴于故事类型学理论的缺陷而构建起来的分析民间文学的一种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故事形态学与故事类型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中是侧重叙事语法的分析,还是倾向于完整表意片段的探求。用故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六朝志怪小说中归纳出婚姻、复仇和报恩等三类按时间中轴排列的行为功能序列。虽然某些故事可能出现成分的残缺或者成为单一行为功能的叙事片段,但在时序上,它们不会与类型故事发生矛盾和悖反。不同类型的故事通过“嵌套法”结合成为新的结构,这种“嵌套”同样不会扰乱行为功能在时序上的安排。我们通过对六朝志怪小说结构形态以及构型方法的探讨,可以形成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六朝志怪小说与诗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到中国诗歌传统的影响,六朝志怪小说中,有许多诗歌恰到好处地融入小说,这些诗歌与小说相融合,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及意境的开创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形式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明显带有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影子,其“用传奇法以志怪”则是不争之实;但作品时六朝怪书及唐人传奇的发展亦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对社会人生的揭发上及小说意象上都表现出大胆的超越,是一种美学创造。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中人鬼之恋题材的开发有一个从模仿六朝志怪到独立创造的过程;将志怪的荒诞审美情趣与传奇的细腻笔法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使唐代人鬼之恋小说具有了新的艺术品质;而这种小说艺术的成长,又与道教精神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志怪小说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似乎已成定论。但这仅是现代小说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六朝人将志怪小说归入史部,其小说观念显然与之不同。志怪小说历史地位的变化凸现了两种不同小说观念的矛盾,面对如此现状,六朝小说研究应该摆脱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尊重六朝人的小说观念,突出六朝小说研究的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志怪小说与诗赋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予以诠释,一是诗歌与志怪小说在素材使用上的共同性,比如说神话传说、释道仙灵既可为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同时又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志怪小说中诗歌的穿插与使用,这样不仅使得志怪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志怪小说与诗赋的结合,反映了不同文学体式间彼此借鉴利用的情况,为我们全面认识志怪小说的发展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志怪小说源远流长,小说如何表现“怪异”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小说创作并不排斥“志怪”传统,从不同的角度看,志怪和传奇是艺术的真实和审美创造的需要,也是小说结构的需要。但神秘主义是文学的堕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艺术源远流长。自魏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 ,经唐传奇、宋话本 ,乃至明清小说 ,逐步完善、丰富自身的表现技巧。其中 ,唐传奇时代 ,使小说成形 ;而明清时代 ,特别是《红楼梦》的出现 ,使中国小说艺术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是因为它“作意好奇”,鲁迅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唐代小说秉承魏晋六朝小说“志怪”的特点,常写一些神鬼怪异的故事,但这些妖怪却又具有人的气质和性格,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中唐时期作家沈既济的《任氏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营造了一个奇幻神异的动物世界。六朝志怪中的动物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动物形态奇异,幻化灵异,功力神异。这种独特的动物描写的审美形态使得六朝志怪中的动物集神、仙、鬼、于一体而具有神异之美、荒诞之美和奇幻之美。这种审美不仅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美学思想影响,更是汉魏六朝文人审美自觉崛起和突围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9.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小说与戏曲的影响更大.文章主要从<搜神记>对晋代以后志怪小说的影响,对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及明代拟话本的影响,对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清代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影响,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方面,略做阐述.  相似文献   

20.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文学史上唯一以才学登上相位的文学家,也是最早为后世留下完备的诗文集《管家文草》、《菅家后集》的文学家,其诗文为平安朝文学的翘楚.他的部分汉诗汉文,横溢着与中国志怪小说相通的怪异性、神秘性、幻想性.本文以《菅家文革》语释为中心,考察道真诗歌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关系,以探讨六朝志怪小说在平安朝诗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