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洪 《记者摇篮》2005,(2):58-58
“说”新闻最早是作为一种新闻播讲方式而提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只是作为新闻“播报(播讲)”式语体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而且也只是更多地在语言外在形式上进行的雕琢。而现在对“说”新闻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播音时的快节奏和所采取的亲切、平等、松弛的语气和语调。而更多地将播音员的个性和文化积淀所习得的一种素质和修养融人到了播音创作中,也就是说,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说”新闻的人所具有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  相似文献   

2.
吕珏 《视听纵横》2005,(5):118-119
在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过程中,播音员或主持人往往由于面前没有受众实体而缺乏与受众的交流,没有播讲愿望和播讲兴趣,即没有对象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能否把握对象感是播音主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让对象感来得更自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乔羽 《声屏世界》2016,(2):33-34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口语表达。在过去,主持人的语体特征体现在“以文为本”,重视表达的逻辑性、文采性,形成一种规范化、理想化的口语。随着近年来电视节目越来越贴近受众生活,如今已形成“以语为本”的口语语体特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洪林在《主持艺术》一书中阐释过这一概念,“主持人口语语体是为适应表达目的与人物的需要,在节目中对语言的使用有着特定的要求而形成一种当众播讲的语体。”由此可见,主持人口语语体既不同于“书面语言”,又不同于“随意的口语表达”,是一种专属于主持人表达的特殊化语体。  相似文献   

4.
段然 《河北广播》2006,(3):100-101
播音员播讲新闻,受众收听新闻,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统一体。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重性,它既矛盾又统一。听新闻的受众和播讲新闻的播音员也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听新闻的受众愿意毫不费力地、轻松地、清晰地收听到新闻广播以获取新闻信息,而我们播音员必须以扎实的基本功、纯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认真贫责地播讲新闻。一个是需要轻松地收听,一个是必须认真努力地播讲,这就是矛盾的方面,最终一个目的都是为新闻播讲这一全过程的“收听”,这是统一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在广播宣传中,对宣传效果的好坏、影响的大小起着直接作用的,是广播中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和播讲的方式。本文所介绍的是国外研究者根据听众的感知心理规律,就广播语言和播讲方式的运用上提出的一些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五、播讲者身份的把握 小说播讲者还有什么特殊身份么? 从总体上说,当然就是播讲者,但播讲得要生动、形象、感人,就不能总是冷静地以局外人自居。要使听者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播讲者就首先要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于是,他就要有现场者的身份的感觉;小说中人物各有语言,且又禀性各异,为了使听者如闻其人之声。以察其人之神,播讲者又要恍为小说中人,以其人自居、言其人之语。这样一来,播讲者的身份就不完全同于播音员、朗读者了。他要时  相似文献   

7.
广播小说是运用广播元素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它不仅要求播讲者熟练掌握诸如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停顿、连接及抑扬顿挫等基本播音技能,而且还要求播讲者具备较深的思想理论水平、鉴赏能力和丰富的学识修养,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有色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广播新闻类节目以播报为主,这是一种依据文字稿而进行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在语言上要求语流顺畅规整、态度正式庄重、吐字清晰准确.但也正是因此使其过于拘谨呆板和较少个性化色彩,而日益受到其他形式的冲击,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冷落.相反,电视媒体中兴起的"说新闻"的形式,却越来越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相似文献   

9.
试析东北语言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创作元素就是声音。中国语言的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而全民族都能接受的普通话是以东北话为基础的。远的如电视连续剧《赵尚志》,近的如《刘老根》、《马大帅》,还有就是举国尽知的东北地方戏“二人转”,都是为人所称道的。那么,在小说的播讲上,东北话能  相似文献   

10.
《燕赵传奇》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文化广播依托重点文化选题推出的一档本土文化特色的大型广播系列节目。 栏目先期推出“根脉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诚义文化”、“长城文化”五大主题,讲述河北历史,演绎传奇故事。500集的体量,五大主题的分量;以主讲人为基础,解说人贯穿全篇、穿针引线的播讲模式;用传奇化的语言讲述燕赵大地的厚重历史,用故事化的细节体现仁人志士的古今情怀。  相似文献   

11.
陶虹虹 《视听界》2013,(3):100-101
新闻播报的一贯要求是,朴实无华,准确清晰,简洁明快,平稳顺畅。除了必须的字正腔圆、语句规整、语义集中,还要求以概述为主、语气平实,无浓墨重彩、甩腔甩调,在播音基调上感而不入。近几年,在电视荧屏上,随着资讯类、民生类节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新闻播音员开始转变风格,采用播讲方式,显得亲切自然,接近于民生新闻的“说”。然而,这种亲切感又不同于说新闻,不同于广播节目中的谈话体,区别于方言类新闻主播的“侃”,是以一种清新自然的语调快速地讲述节目内容,有时,主持人会撇开导语发表几句自己的感受。一度,我曾怀疑,打开电视,从央视到各卫视、各城市台出现的这种新的播报方式是否会激起前辈们的严厉斥责?  相似文献   

12.
江琛 《声屏世界》2005,(9):36-36
作为一门艺术的播音,必定有“我化”的印记。播音艺术的实现过程便是播音员“我化”了的有声语言的表现过程。这个“我化”凝聚着播音员的创造性劳动,包含了播音员对稿件的准确理解和感受,对社会生活、播讲对象及各门知识的了解,以及播音态度的正确确立和播音分寸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3.
广播中的评论员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它是与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在广播实践中,新闻评论基本上有两种播出形式:播音员播诵或评论员播讲。由播音员自己播讲的“口头述评”是评论员评论的一种,这一形式现在被许多电台广泛采用,也说明了评论员评论的兴起和繁荣。 广播评论员评论的特征可以从外部特征和内部  相似文献   

14.
目前,但凡探讨“说新闻”,总会提及陈鲁豫的《风凰早班车》,仿佛这档节目成了广播电视节目“说新闻”的鼻祖。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播节目改革之初,全国就涌现出了不少以“说”、“聊”为主要播讲方式的广播节目,而且很受广大听众欢迎。今天,“说新闻”已全面开花,但有的台“说新闻”却不那么灵了,收视率也不看好。本试图通过对当前“说新闻”几种误区的分析,来探讨怎样保持“说新闻”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评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评论是广播宣传的旗帜,它是通过口头播讲或音响来传播的评论。我国的广播评论大致经历了“学别人走路”、“自己走路”和“走自己的路”三个不同的发  相似文献   

16.
听书的市场     
"听书"就是通过听觉来欣赏的图书.一些出版社聘请专业的播音员或图书作者本身,朗诵图书内容,运用语音压缩技术,在一张CD-ROM光碟中存储不失真的播讲内容,并将光盘制成mp3格式.有车族、家庭主妇、文化白领、老人、盲人、儿童、学生都被列为目标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新闻播讲方式主要是“播报式”和“说话式”。“播报”是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式,讲究字正腔圆、准确流畅。现在“播报式”的播音方式主要是一些“新闻联播”类的栏目在采用。中央、省、市、县台的《新闻联播》一般都以时政新闻为主,内容往往严肃、庄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政策性。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允许播音员有太多的个人发挥。而专题类新闻栏目因为分工明确,如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就分别以报道和反映经济生活、体坛赛事、娱动态为主旨,  相似文献   

19.
听书的市场     
“听书”就是通过听觉来欣赏的图书。一些版社聘请专业的播音员或图书作者本身,朗图书内容,运用语音压缩技术,在一张CD-OM光碟中存储不失真的播讲内容,并将光盘成mp3格式。有车族、家庭主妇、文化白领、人、盲人、儿童、学生都被列为目标消费者。在中国,评书应该是“听书”的鼻祖。近来,工社华章公司特意开发出面向企业经管人员听书。Silverfox:有声读物是我国近年开始兴起的个新的出版领域,但是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题,其市场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目前有声读物出版市场狭小主要受社会文因素的制约。除了儿童会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听书”…  相似文献   

20.
“听众点播”是我们电台在《你知道吗》节目中新设置的一个专题。它根据听众来信提出的各种问题,选取大家普遍关心的,用主持人陶莎播讲的形式,给予科学的解答。这个专题每周播讲二到三次。一年多来,“听众点播”共收到来信16000多件,播出130次,解答问题150多个。它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实践证明,开办“听众点播”专题节目,有利于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服务性,缩短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同时,也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