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学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提倡“深度阅读”,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教师游离文本、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但是,目前的课堂提问多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此,教师要对提问的策略展开研究。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殊途同归”“跳摘果子”“及时追问”“反问促辩”等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表现为教师引导得法,收放有标,课堂高度和谐统一。 一、在备课预设中展望“收放” 1.潜心文本,高屋建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决定了引领学生的阅读高度。所以往备课环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制定目标,把握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的妙境,将直接影响阅读教  相似文献   

7.
深度阅读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且能让学生能够深刻感知文学美感、人文价值的阅读形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深度阅读教学改革,以便稳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将从以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学生阅读感悟;以写作引导学生解构文本,丰富学生阅读理解;以表演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丰富学生亲历文本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文本表面"深入到"文本深层"的解读。在重视体验阅读、引领深度阅读和紧扣现实探讨三方面做足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精神愉悦,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引入“支架”意识,对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全面深度解读小说很有帮助.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支架的运用,适时搭建支架,丰满支架,助力支架,使学生融会贯通,实现“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自由切换,并适时卸载支架,真正借助支架达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海峰 《江西教育》2007,(10):37-38
"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领悟文本言语和言语形式的对话主题,也是课堂上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读书,不仅是一种“乐趣”,还是一种“陶冶”与“情操”。但现在的学生却大多体会不到读书的快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一直处于浅层阅读状态,无法体会到文本的深层意蕴,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读书之乐。众所周知,读书的最佳状态是深度阅读。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呢?笔者认为,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应该在学生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我赞赏邓老师的《乡愁》教学,因为她正是把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第一阅读”上。现在提倡课堂师生“对话”。其实,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朗读也是一种对话,因为课文朗读也是一种传递精神交流信息的方式,通过朗读过程中对课文抑扬顿挫的节奏甚至对某一个字的处理,听众感受到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这堂课,邓老师把朗读这种对话方式运用得很成功。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的和谐统一。可能出于对过去过分强调教师深度解读因而造成课堂上教师话语霸权的反感,现在的一些课堂上,有的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以牺牲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而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堂课有没有这种倾向呢?不管有没有,就算是我一个善意的提醒吧!  相似文献   

14.
马琳 《知识文库》2024,(2):128-131
<正>基于心理学的“心流”理论,最佳的课堂状态表现为“心流”满溢,学生的内心变得井然有序,幸福感油然而生。将“心流”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全方位地让学生沉浸入丰富的文本之中,投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从而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心流”体验本质上是学习者在阅读学习中所期待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学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科学地营造舒适宜人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书海中自由遨游,借此提升其感悟,丰盈其心灵,锤炼其心志。为了快速助力学生能够觅寻阅读“心流”,教师可以采取睿智的阅读教学策略,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开启师生及生生互动模式,启发和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创作者进行灵魂对话,启蒙自我。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  相似文献   

16.
肖培东 《湖北教育》2022,(12):37-39
<正>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对话的对象主要有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发展阅读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教师将动态交互的“课堂对话”组织起来,采取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语言素养、锻炼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没有对话,就没有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语文课堂是一个敞开式的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深度是这个圆的半径,它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即这个圆的大小,而这个圆又是由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绘成的。因此,如果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本中去,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堂就不难呈现出精彩。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19.
读书是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自然流露,让阅读成为架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沟通对话的桥梁,饱读在课堂中能引发学生情感冲突上的升华,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体会情感。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提出拒绝教师“满堂灌”,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中成为了引导者。怎样做好“引导者”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而忘了教给学生学的内容,矫枉过正,以技巧取代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人文涵养的重要途径,而文本是语文的载体,语文的人文性和教育功能都要靠文本来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是关键,因此回归本文才是语文教学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