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而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无限的生机.才充满成长的气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命的思维火花在这里闪现.让生命的情感在这里展示。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宅”家网课教学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资源,其中,生命教育应成为值得珍视的德育契机。道德与法治的生命教育课堂可从滋养生命意识、守望生命成长和追寻生命价值三个维度探索生命教育的路径,助力学生从“守本心”感悟生命至上内涵,从“悟暖心”体会我与他人生命休戚与共关系,从“修正心”充盈有温度、力度的生命,坚定生命成长的足迹,培养学生健康生命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生命生长和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4.
当代有位教育家呼吁:“今天的教育,哪里还有丁点儿理由不去解放儿童,并融入儿童的生命和生活,把儿童禁锢起来?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数学教育也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全面解放儿童,给孩子们一个“活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一个鲜活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趣,趣而乐学”。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堂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课堂。因此,我们努力思考和探索为学生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意在让学生在成长中呈现生命的生长姿态。一、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回归自然成长回归自然成长的生态课堂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早在很多年前,柳宗元先生就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种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6.
一、生命教育与高效课堂 2006年,由我主持研究的省级教科研成果——构建“五步探究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了构建“生命课堂”的课堂目标。之所以今天再次提出,是因为我认为:教师、学生是学校中鲜活的生命个体,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涵养精神生命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师幸福、学生自信”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了生命的完善与美好应是教育最大最持久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范大学叶谰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新基础教育的三性:“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主张关注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质量,让课堂生活焕发生命活力,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本身的生长生成。所以我们若把课堂当作师生生命交互的场域,教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想课堂将不会出现死气沉沉或乱成一片的局面。下面就地理课堂为例谈些个人感受和经验。一、建立生命活跃的具有公平秩序的对话课堂师生生命的迸发主要是通过对话的途径来实现的,所以教师不能象过去那样单独主宰话语的霸权优势。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不仅适用于过去,更能影响和引领当下与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爱的课堂”,是对斯霞教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爱的课堂”追求儿童“活泼泼”的生长状态,强调让儿童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遵循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原则,提出了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等基本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自我校构建启动“亲亲课堂”以来,从学习吸纳思想理念到仿效实践课堂教学,“蹒跚学步”的我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强烈的冲击波。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儿童观由“教师为本”变革为“学生为本”。拘泥于教材的封闭式课堂开始转向,延伸至生活天地。潜下心来,反刍“亲亲课堂”的概念定义,不难发现“生命”、“生长”、“创造”、“亲和”、  相似文献   

10.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个体;它又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这样,“原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长的自然的样子.建构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请看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从生命教育观来看,小学教育课堂应当尊重人个性的生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还是数学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实现由“智慧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即实现数学教学向生命回归。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不像一部有序运转的机器,而更像是有机的、促进生长的生态系统。课堂正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并为生命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场所。生命的生长依靠阳光、土壤、雨露,生长的课堂,需要激发每一个生命个体内部的自我需要。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表现”自己,人们会说教师在“做秀”。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呢,大家会赞赏课堂的活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尊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了表现教育的课题研究,进行了表现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鼓励学生表现”和“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准则。课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嘴常开、小手高举、身体常动”使课堂焕发着学生生命的活力。一、表现教学法的内涵(一)“表现教育”基本理念1.…  相似文献   

14.
儿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儿童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儿童愉快地去求知,乐而不倦地去钻研。因此,在课堂上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搞好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应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遵循人的生命的特点。即生命的自由成长,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打造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使教育完成以“知识为本”向“生命本体”的转变。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我需求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生长式语文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它具有扎实平实、互动生成、热情开放、智慧生长的特征。它强调“课堂就是一种生长”,认为课堂需要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长,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生成性和过程性,试图将教师的“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既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发展的“远点”,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让学生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持续学习  相似文献   

17.
当课堂的柳暗花明、针锋相对渐渐变成花团锦簇、一片和谐之后,教育工作者当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能否引领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是否能带给学生生活的启迪。依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职语文课堂应“从学生的自我中心出发”“从学生的心灵自由出发”“从学生的情感表达出发”,大胆进行课堂实践,力求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富于温度和厚度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对于儿童来说,生命之美,美在天性,美在本色。一个属于儿童的课堂,不仅应该充满儿童的智慧与灵性,而且应该充溢着孩子鲜活、纯美的生命本色。去年夏天, 带学生“赴美游学”期间所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对自己曾经倾情打造的课堂产生了诸多疑问。那是我们来到美国的第四天, 参加游学的十几名中国小学生与美国的同龄学生一起,正式进入中美教育机构为我们准备的“语言班”学习。第一节是口语交际课,上课铃还没响,一位美国女教师就匆匆走进了教室,怀里还抱着一只憨态  相似文献   

19.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叶谰教授建立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她提出“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主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其中,叶谰教授所关注的那种课堂的“活力”是“师生作为‘参与者具有个性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这种“活力”的形成同时又取决于一种“权利”价值的转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行为,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最终实现使学生能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我校接受了国家科研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新育心,阳光教育”的办学目标。伴随着现代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过程,使课堂成为富有诗意和充满活力的阵地,使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