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文学典籍中的经典之作,现在可以找到的英译本有很多,不同的英译本因翻译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因此译文也有所差别。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蒹葭》的三个英译本为例,试比较三位译者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及社会背景,探讨其翻译目的以及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经》客观上具备礼教功能,特别是先秦时期文学概念尚未为人们所细辨之时,传播教化的功能便由《诗经》承担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诗经》的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部落文化遗力、有组织的扩散、自然发散等三种形态,这也是《诗经》早期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翻译就是诠释,《诗经》翻译的诠释性尤其突出。本研究以《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韦利、庞德和杨宪益三人的译作,表明不同译者因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法和风格各异的译本,并进一步说明庞德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诗经》自成书以来一直被作为教材传授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诗经》教本,以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本文考察了历史上多个时期的《诗经》教本,勾勒出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探求《诗经》作为教本的历史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6.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理雅各1872年的《诗经》译本以及庞德《诗经》译本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翻译时表现的不同动机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为《诗经》的重译改译及其他中国经典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译者的对比、主题、意象、音韵等方面对《诗经.燕燕》三个译本进行细致、创造性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即对诗歌的翻译首先应该兼顾意象与音韵。  相似文献   

8.
选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对《诗经·子衿》多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的差异和变化,用识解五要素诠释造成这些差异的认知规律与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基于不同的辖域与背景知识,译者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描述同一事物或情景,且在描述事件时有详有略,并运用不同的突显构建情景,因此译者在翻译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表现为对同一源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和翻译。此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在典籍翻译中的解释力与可行性,同时有助于丰富认知翻译研究,以及补充和深化《诗经》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曹操对《诗经》既有接受,又有创新。他对《诗经》的接受具有经学和文学双重性,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化用《诗经》诗句、四言诗体和现实主义精神三个方面,曹操都在吸收《诗经》养分的同时,予以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经学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五经》之一的《诗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使用过多种教本.从先秦到清末,《诗经》教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从原典教本到注释教本,从多家教本到统一教本,从学术著作到应举专书.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被译成多种语言。《诗经》的英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理雅各是系统英译《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孙大雨的《楚辞》英译非常重视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名物、句义的注解,这种"丰厚翻译"的策略展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楚辞》英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译介,其中也包含着强烈的身世之感和爱国情怀。他采用与《诗经》对比的方式对屈原诗歌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释,并作了音步分析。这些都使其在当代《楚辞》英译著作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叠词是融形美,音美和意美为一体的绝佳的语言艺术.朴实中透着灵动,诗意盎然.首先从汉英对比角度对汉英叠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提供了若干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供赏析.从<诗经>中叠词的具体特征出发,详细探讨了其翻译方法,将其分为两类:普通叠词的翻译和文化叠词的翻译,并提出了各自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主要围绕四个话题展开:对《诗经》的产生历史进行文学性的探源;对《诗经》的审美意蕴进行多视角的揭示;对《诗经》的表现手法进行悉心细致的体味;阐述《诗经》对后世诗风诗情的智慧启迪。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使得明代《诗经》的文学阐释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16.
语境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翻译活动进行的基础。以《诗经》为例,分析文化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可采取的翻译策略,这对翻译的文化语境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代的传《诗》系统不是一个平面,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在礼典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用诗机制发生了变化,《诗》的功用和影响发生了变化,传《诗》系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考察礼典制度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传《诗》系统的演变其实就是以不同阶段的礼典特征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诗经.国风》婚恋诗进行分类研究,解读诗经时代男女两性在恋爱与婚姻生活中不同角色地位和情感态度的差异,揭示出诗经时代及整个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婚恋悲剧。  相似文献   

19.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