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当解释为"欺骗"之义。首先从字形、字音、字义角度辨析与"罔"字近似的字包括"网""網""惘""亡"等,梳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罔"字"欺骗""迷茫"等义项的来源。其次利用训诂学上的"对文"和《论语》中其他"罔"字的用例来阐释其具体含义。最后通过归纳与《论语》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罔"字的释义来进一步佐证结论,即"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的含义为"欺骗",而非"迷茫"。  相似文献   

2.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卉"和"森"在《说文解字》中的归部问题,学术界有些争议。对这两字的形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卉"的字义更偏向于"艸"、"森"的字义更偏向于"林",故分别归入《艸部》和《林部》。可见,它们的归部原则是字义所重。  相似文献   

4.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姓氏写"肖"字是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是随意简化、换字而造成的似是而非的姓氏,应该加以改正。在此笔者谈些不同的意见。不可否认,"萧"与"肖"二字素无瓜葛,字形字义都不同:"萧"的本义是一种香草,即艾蒿。《说文解字》:"萧,艾蒿也。""萧"在古代还通"肃",意为庄严、恭谨。另外,"萧"还是个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如南朝有梁武帝萧衍。"蕭"的简化字是"萧",不是"肖"。"肖"的本义是"相似、相像",《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是《道德经》第五章中的一个单字,历代注家对于"中"字的理解有诸多不同,主客观两方面原因都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从"守中"与其他段落的关系入手,文章认为"无为""虚静""自然"可能是"中"义的三个内涵。"中"只是老子示"拙"的手段,而获取"多"才是他想达到的目的。对比《道德经》与《中庸》中的"中"字义涵,二者在主体施行条件、难易程度、态度以及准则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崇德、节制等方面则表现出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鹿柴》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一直以来"响"字的意义却饱受争议。因此,文章围绕"响"字的本义、权威版本诗歌鉴赏辞典中关于响字的解释以及从绝句句式的特点三个层面来对"响"字的字义加以界定,进而促进师生对《鹿柴》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诗经》中虚字"云"所在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首先,讨论了与"云"字复合成词的"云何""云胡""曷云""盖云"的功能及其异同。其次,根据"云"字在句中的位置逐一分析其词性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论文还观察了后世文献对《诗经》中"云"字用法的因承与改变。  相似文献   

9.
春秋晚期出现的私人办学始于孔子,"有教无类"是其办学指导思想。历代学者偏重"无类"二字,对"有教"二字研究不足。字义上"有""域"古通,此"类"字春秋时是指族类。"有教无类"的办学指导思想至今仍有可供借鉴的价值。现今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和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孔子实践了他的办学指导思想,自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界对"束脩"一词的解释,长期存在"干肉""见面礼""学费""检点约束"等诸多有损孔子办学指导思想纯正的错误说法。对"束脩"的正确解释是东汉郑玄首倡的"束发"说,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此要用文字学,逻辑学去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系列在形、音、义方面有密切联系且由同一母文孳乳出的汉字构成了一个汉字的"字族"。以《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以"皇"得声的字为主,《宋本广韵》中的部分以"皇"得声的字作为补充,对其进行字族分析,得出以"辉煌""大""美盛貌""通达貌""恐慌不安"为义核的几组同一母文、古音相近的字,并论证这些孳乳字与母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字族。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按理,对历史文献上出现的古今词语都应该收录。但由于这部词典出于多人之手,词语漏收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前人多有讨论。本文主要根据两部大型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来说明《汉语大词典》对保留在各地方言中的古语词漏收和义项漏收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的m声母包括明母和微母,即现代汉语中的全部m声母和部分w声母。传统语言学认为声母是不表义的,但在古汉语中大量带有负面意义的字,是由有“消极、否定、阴暗、阴性”等负面意义的“m—”前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3.
汉英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大类属,在交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中词义内涵不尽相同.文章选择红与黑两个汉英颜色词为代表,对其语义内涵及其产生差异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提出了学习、使用汉英颜色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普遍认为是双音节单纯词的联绵字“蜘蛛”“侏儒”从字源和词源上进行了考察排比,同时对词语所指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多方面分析论证,从而证明它们都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综合英语教学效率,在词汇扩充、句子和语篇理解以及文化教学等方面促进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在词汇上,利用词汇多层意义之间的隐喻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汇;在语句分析上,借助具体有形的事物来谈论抽象的事物,进行语句分析与理解;在语篇上,隐喻起着语篇衔接和连贯作用,有助于篇章理解;在文化教学上,通过中英不同的隐喻袁达式,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红楼梦》“红色”翻译比较英汉颜色词的联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157-159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颜色术语被用来探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中英颜色词联想意义的不同,有时颜色词不能直接从一种语言翻译戍另一种语言。通过《红楼梦》中“红色”的翻译来比较中英颜色词联想意义的不同,进而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以(…)为"式中的同形异构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式中,“以为”连用,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两个词;“以为”分用,是两个词。作两个词时,“以”和“为”其词性、意义变化多,内部语法关系复杂。中详列了各种“以(…)为”,分析了内部结构,并指出形成其同形异构体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释义片面、举例失当和文意训释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何其”一词解释的错误,阐述了现代辞书解释词义不能把词语的文意训释作为词语义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对"心"和"heart"作了比较与对比,并对不同语境下"心"的英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个在翻译文化词语时供参考的基本方法:寻求合适的对应词和使用融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释二、十     
"二"与"十"在先秦古籍中做虚词时,可表示偶数的起码多数和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