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就显得呆板乏味、干巴巴,而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是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行动情后入情,而致“缘情悟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四字诀”即用“读”、“看”、“想”、“议”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读”——朗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便是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人都有的,但语文教师的情感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一方面,文学的生命是情感,如果一篇文章缺乏情感因素,那么,这篇文章也就缺乏动人的力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饱含感情的,而读的人也只有触及到这种情感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和深化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受到教育的熏染。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  相似文献   

4.
导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是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中有我们对生命最原初的关怀和对生命最深切的体悟。“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就是一种精神载体和情感符号”。语言通过文本——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构造出一个个的生存空间,供我们寻找、创造,超越自我,因此语言是我们精神的支柱。作为情感的符号,语言是关于意义的事物,与主体的情感共生,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等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本文尝试把语文“读”“说”引入思品课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霍军 《甘肃教育》2001,(3):32-32
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效率低下,原因是复杂的。我以为,教学活动中“我”的退场当是最根本的原因。这儿的“我”,既指作为阅读主体的一个个具体的、有独特个性和情感体验的学生,也指作为写作主体的作者,又指作为阅读教学引导人的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陆惠新 《广西教育》2005,(7B):68-68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融合过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只有以“情”动人,才能创设出语文教学的动人“情”境。  相似文献   

8.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加强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由语文教育的现状及语文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更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要切实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作用,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此外,教师自身情感因素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写文章的人先有了感情的萌动,才会有文章的形成;“情者文之经”,意思是说文章要贯穿真情,以情感为“经线”联成。纵观中外文学史,凡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文章往往是真情洋溢的文章。没有了真情,就没有创作的原动力;没有了真情,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以成文。这是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都需要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情是基础、依据;教师,情是主体、关键;学生,情是宗旨、目的。“三情”共振,佳境才能迭出,而连结情感线教师需先有激情。披文入情,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和共振兴奋点。而教学中精心设疑,触及情感,激发“愤”、“悱”情境,优化共振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情感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思维、情感和体验分不开。”《情感教育心理学》的作者认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结合以上观点,本人认为情感教学不仅要将情感本身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而且还要涉及意志、兴趣、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情动人”是我国的文学创作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每篇文童,都有“情”的存在。它们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儿童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语)”。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着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14.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情感,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在“动情”上下功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有不少感人的美文,要发挥教材的感人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掌握知识与技能、辨别真善美、学做真善美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真的受感动,教师动情才能将抽象符号中蕴藏的“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师生面对面的情感撞击才是最激烈、最有效的真情传递。这样,我们的语文情感教育目的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杰出的教育学家徐特立先生说:“教者校也,是外来的东西;育者养也,是内发的东西。”“教与育是内外两力”,而要使两力内外统一起来,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属非智力因素,是对人的身心各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自身情感因素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和智力两个因素有意识地统一起来,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创设意境,领悟情感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  相似文献   

16.
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随着认知因素而出现 ,并且在教学中 ,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来促进认知教学 ,而且还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 :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 ,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 ,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  相似文献   

17.
李滨滨 《教师》2013,(36):32-3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要求教师从语文本身下工夫,让学生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里,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应该如何教,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奏响情感体验曲;奏响美感教育曲;奏响语感训练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言志”、“载道”工具的文章写作,离不开人的情感活动。可以说,没有人类的情感活动便没有文章。屈原怨而作(离骚),司马迁愤而著(史记),诸葛亮忧而秦(出师表)……这“怨”、“愤”、“忧”便是作者著述的情感原由或要表达的情感。正是因为写作中有了强烈的深沉的情感因素,文章才能感染人、打动人、震撼人、说服人。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尤为强烈;议论文要讲道理,要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答什么,也离不了情感因素的充分表达。那么,作为文章大家族中特殊分支的…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     
列宁曾断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情感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以自身情感为动力,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保证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才能造就学生正常、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情动于衷而成于言”,小学生作文是挖掘儿童潜在的主观语言的外在表现,离不开情感这一因素。情感也就成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作文教学的“情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在革新教法、更新手段的同时,应当重视小学生作文情感品质培养策略的研究,以培养小学生爱作文的良好情感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