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士祯的神韵说偏于“韵”,从而把诗歌创作引向淡远境界。因此,他尊盛唐,崇王、孟而不取李、杜。神韵说的内涵就是谈艺四言:典、远、谐、则。在根柢与兴会的关系上,他主张化学为才,强调伫兴而作。神韵说出现在清初,是符合当时广大汉族士大夫的心态的。过去有些人误解王士祯,或说他并非不喜杜诗,或说他诗中无人,或说他才薄,或说他的诗不真,本文一一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大诗歌理论,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历来众说纷纭。论文从神韵说的产生、含义、在诗中的体现及对此说的评价等四方面重新解读神韵说。与成说相反,认为将《秋柳》四首作为王士祯神韵诗的代表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比较江左三大家及其以后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的诗派别五花八门,有世人所称的“江左三大家”;有主张“神韵说”的王士祯;有与王士祯齐名的朱彝尊;主张做诗注重“性灵“的袁牧;渊源两宋,却独树一帜的龚自珍……,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形式已不能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诗界的革命便是自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大诗歌理论,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历来众说纷纭。论丈从神韵说的产生、含义、在诗中的体现及对此说的评价等四方面重新解读神韵说。与成说相反,认为将《秋柳))四首作为王士祯神韵诗的代表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施愚山的诗学理论很丰富。他提出诗品与人品统一,主张诗当有从平地筑起的平实风格,显示出与王士祯"神韵说"的相异的趣向;又倡导清明广大,一唱三叹,温柔敦厚的诗风,表现出与王士祯的"神韵说"某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王维“辋川诗”之《竹里馆》,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以王士祯“神韵说”的三个层面对其加以品读,我们更能体会作品“兴会神到,天人圆融”之美,同时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神韵说”的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8.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王士祯继钱谦益之后,执诗坛之牛耳,被称为一代正宗。其于顺康时期文化融合转型之际,迅速完成了诗风转变,找到了最适宜的表达方式。王士祯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归纳为神韵说。在凭借诗名得到康熙帝赏识后,王士祯逐渐淡化诗中让遗民文人产生联想的伤感,自觉向正统靠拢,有意识地为盛世鼓吹雅音。王士祯诗坛领袖地位之确立与其官位密切相关,因而受到赵执信的质疑。赵执信以儒家诗教为准则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批评,可以说切中其要害。  相似文献   

10.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本文试对“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二词作纵向与横向分析,并进而结合严羽诗歌理论本身及后世尤其是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探讨其与“入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士稹是清代诗坛著名诗人,对清代诗风产生过重要影响.王士稹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著名的仕宦家族,其家族有着良好的门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家族诗歌文化尤为兴盛.家族诗歌文化对王士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族的文化风尚是王士稹“神韵说”形成的夙因.  相似文献   

12.
汪道昆《太函集》中曾提到王世贞与汪道昆等人有“白榆之约”,同修“西园故事”。最后王世贞是否践约,这西园故事究竟是一个什么故事,已为谜团。考证相关文献史料,王世贞为赴约曾亲往歙县,西园故事是否与《金瓶梅》中所写的胡宗宪故事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3.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受到学界的公认,但在应用文创作的得失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实际上,从应用文创作格式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上来看,王世贞的创作不仅量繁质高,也中矩合度,甚至还能在规范中求变化,并透露出复古派文章向晚明性灵小品文过渡的气息,实为王世贞文章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父难的打击、宦海浮沉和生离死别,使王世贞由肉血燥热的青年一变而为沉郁悲愤之人,再变而为依委随顺的老者.伴随生命历程的转变,作为其精神支柱之一的庄子在其思想界域中也发生着变化.其早年着重于对《庄子》批判性社会哲学的吸纳,晚年则偏好于《庄子》的精神超越哲学.在文学上,王世贞早期多有基于现实的批判性创作,晚年则着意突显对性灵文学的趣好.而其生命中的两座重要园林:离簧园和奔山园,见证了这种转变,承负了王世贞的精神寄托,并涵育了王世贞晚年的平和之美和性灵之美.庄子、园林、王世贞的文学创作这三个异质体,伴随王世贞的生命转变做出呼应,共同成就了一个鲜活的王世贞.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身为汉族士大夫,在清代政权建立之初出仕满清朝廷.难免会遇到各种来自仕途和人生的痛苦挫折.他的痛苦既有时代的,又有个人的,而他的淑世情怀让他能够从各种痛苦忧愁中解脱出来.很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受到汉族士子的尊敬,在清代历史上曾被那些有志于科举的汉族知识分子奉为"典型"和"模范".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人王士禛一生创作了《池北偶谈》、《皇华记闻》、《香祖笔记》等七部笔记杂录,其中多有小说作品。《池北偶谈·谈异》代表了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其小说创作的精华。王士禛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用词、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崇奇尚异的审美取向,而这与其人生经历、心理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是明代复古派盟主,虽然在明代后期已经遭到袁宏道等人的批判,但仍被陈子龙等人赞扬和追随。然而到了清代以至于近代,对王世贞的认识大都持否定态度。明清两代不同的声音应如何倾听,我们又应如何看待王世贞?通过对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的多篇序文以及清代的《列朝诗集小传》、《明史·王世贞传》的对读,明清两代对王世贞晚年转变问题、复古问题及辞藻问题的不同认识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王世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生平研究,集中在王世贞年谱,以徐朔方与郑利华《王世贞年谱》为目前最详实年谱;(二)文学研究,热点集中在王世贞是否为《金瓶梅》的作者;(三)对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史学与书画成就等方面的研究。同时,20世纪以来对王世贞的研究还存在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20.
王士祯为清初文坛盟主,晚年曾作《渔洋诗话》一书,记往年逸事,忆平生所见,评点得当,情感真挚。俞兆晟言诗话为先生"怀旧之深情",此言不虚。王士祯通过诗歌鉴赏,从所见诗作的形象美与意象美中找寻神韵之境的清真古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