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州是一座古城,它像一本书,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永州又是一座充满新鲜气息的城市,它承载着古老文化正在抒写着新的篇章。我想,这正是郑小蓉主编《仰望西山》时最为强烈、最为突出的编辑意图吧。"西山",可以说是永州文化的一个意象,它流宕着古往今来的厚重意蕴;"仰望",既是对这厚重文化意蕴的景仰,又是对新的文化发展的展望。《仰望西山》共收集了69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湖南科技学院的资深学者和各类教职人员,又有在校就读和  相似文献   

2.
西山再考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是现永州潇水西岸的哪一座山?其争论已旷日持久,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珍珠岭即柳氏笔下的西山。  相似文献   

3.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 ,它通过对西山之怪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培土娄为类”的独特人格。  相似文献   

4.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柳宗元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贞元年间中进士 ,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 ,永贞元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之胜 ,作者寄情山水 ,形诸笔墨 ,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于元和四年 ,为“永州八记”之首 ,它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记》先是概写 ,从“始得”二字着意 ,写西山的“怪特”和游人的心情 ,在叙事写景中显示出作者的性格 ,流露出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情感。而后是特写 ,用准确、简洁的词语 ,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作者宴游西山的所…  相似文献   

5.
琴韵小说新作《新城》以朴实自然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旧镇变新城的生动社会历史生活画卷。小说思想文化意蕴丰厚,字里行间不仅跳荡着时代的脉搏与律动,更在悲欢离聚中展示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也在对小镇人日常起居的描绘中出浓郁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这是一部传递着社会变迁,人情冷暖,风俗人情的厚重之作,是一首传递着真、善、美的朴素的又充满着泥土气息的自然之歌。  相似文献   

6.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所写《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王叔文事件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他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了不少游记。历代文学评论家对柳宗元的游记评价很高,《永州八记》尤为著称。《永州八记》是八篇独立的文章,又是相互联贯的。犹如中国画的“通景画”,八幅屏条每幅自成章法为一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元典之一。对其文化内涵丰赡的农事诗,文章以文化视角,从“衣食”、“农政”、“人天”三个切口,深究周民在农耕中对生命意义的觉醒,通过籍礼仪式昭示的社会意义,在与自然进行物资、信息交流中祈盼谐和相助的关系。所有这些文化意蕴,滋润着我们中华民族强劲的体魄,也给农业现代化的运作和实施提供了与西方农业相比照的借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诗经》农事诗的这一探究,是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现代化回应。  相似文献   

8.
一、参照比较法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可以就课文本身挖掘比较源,引导学生进行篇内的用词、用法、意蕴等方面的自相比照。如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醉”字的意蕴来理解作者宴游西山前后不同的心态。一句是宴游西山前:“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后一句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两个“醉”都是醉酒,其意蕴完全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只能向山水发泄,只能借酒浇愁,麻醉自己,暂时忘…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曾作下山水游记名篇《永州八记》。甚为后人称道。其中列为八记之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描绘了他游览西山的经过,作者笔下的西山景色旖旎,引人流连陶醉。尤其是他极尽溢美之词的“然后知我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感叹,更给西山增色添美。也因此今日之西山成了永州胜景之一。究其实,西山是偏僻的,景色也非.柳公描摹得那般好,游览过后,不免有“笔下生花”之感。可见,西山之名是仰仗于柳公之文始得传扬的。“韩柳文章李杜诗”啊!这柳公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自是举足轻重的!又譬如庐山之瀑布,较之在世界上亦有名气的贵州黄果树瀑布,不论从瀑布本身的壮观气势,还是从周遭自然风光的角度相比,都要逊色不少,但却因了李白平生最为豪放壮美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偏偏赐美于庐山瀑布,  相似文献   

10.
在《黑骏马》的表层文化意蕴之下存在着一种深层文化意蕴。这便是作品中以“灵性”和“心绪”两个字眼一再暗示出来的东西:那“灵性”我把它称作原始母性。那“心绪”我把它称作恋母同归的无意识本能。那灵性在自发额吉和索米娅身上存在,也在大地、草原、河流和母马身上存在。那心绪在成年后的向音宝力格身上存在,也在所有孤寂的牧马人身上存在。正是这种深层文化意蕴构成了作品的神圣色彩及其神奇而神秘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读着衢州市四位名师《专制下的启蒙》教案,其中有一课教案的导入深深地吸引了我:“许嘉璐在《中国文化入门》中讲到,文化的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深层文化即哲学文化、思想文化,而启蒙运动就是这样一场深层文化,它的辉煌灿烂足以让我们踮起脚尖仰望!”正如我们课本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第一句:  相似文献   

12.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永州八记”的首篇,入选苏教版初语第一册。笔者教读此文时,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创作技巧的纯熟和语言的精练生动。特别是本文在简练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容易被初读者忽略,而这恰恰又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相似文献   

14.
李波 《华章》2012,(33)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永州八记”最主要的特色抓住了各自的景物特点,描绘出了意境,抒发了柳宗元为“僇人”一来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不仅写出了山水的特征,而且写出了西山的神韵,更写出了古代知识分子在苦闷彷徨中的“自我”形象,他不同与西方人和现代人在散文或诗歌中所表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观感受。二、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在第三册教材中,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回顾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这篇课文,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接。2.投影显示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为“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涵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看作是“永州八记”这组游记的开宗明…  相似文献   

17.
泗水之阳,意杨之乡。奔流不息的运河水养育了一方水土,也滋润着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育乐园——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泗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鼎元年,因而泗阳的教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泗阳又是一座运河新城,它依水而建,是意杨之乡,新兴纺都,宜居家园,因而泗阳的教育又肩负着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第一册第四版块《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语言简洁生动,在使人身临其境的景物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游西山之后,一个被贬永州的“恒惴栗”者找到了心灵寄托,与西山达成了精神上的默契,体味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鉴于这一点,本节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设计侧重于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能结合生活实际,在情感上心智上得到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游记名篇之一,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被贬永州后,心情压抑和苦闷,一有空,便漫游山水,搜奇探胜,借以寻求精神的慰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对贺者》)所以,他“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与李翰林建书》)他写下的一系列游记,往往在景物描写中,表现他那愤世疾俗  相似文献   

20.
略论“永州八记”的骚怨寄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寄托着作者深厚的骚怨情感。这种“骚怨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为:一是继承了“山水比德”的审美观照传统,二是发扬了屈原的“怨刺”精神,三是渗透了积极进取的儒家人文精神,四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