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玲 《培训与研究》2005,22(4):9-11
如果在西方移情理论和观点及其背景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美学史中的情景交融或意境现象,不难发现,它们大体上是相通与一致的。但中西文化存在的必然差异,导致这两者之问在审美心理、审美过程、审美意义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与差异。我们有必要辨清它们,以利全球语境下中西文化更好地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遵循理论支撑,夯实审美基础;精心设计导入,铺垫审美情感;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分析作品形象,激发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马晶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13-115
“诗中有画”是指通过语言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把头脑中的表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画中有诗”则是指通过线条、色彩的视觉刺激,产生诗一般的审美体验,二者通过意境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5.
“气韵说”取代“形神说”标志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审美完成,其历史走向,正是中国美学从文化的审美走向审美创造的文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6.
“趣”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涵义包括两大类:非审美系统之义和审美系统之义。前者主要包括作为趋向、趋附,催促、催办,从速、赶紧,随便、随意之义;后者主要包括作为旨趣、意味,情趣、情致,风致、情态,兴致、兴趣,志趣、趣尚之义。“趣”的后一系统涵义,从内在接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组构出了“趣”作为审美范畴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7.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8.
审美“心理距离”是构成和维持审美关系的前提和条件。小说主要是通过叙事物化作者的审美心理距离,同时也制约着读者的审美“心理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主体的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此,有人把这种现象看作“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但也有学者以怀疑的眼光将其视为审美的物化。本文以“审美”这个关键词为切入点,一方面以细读的方式对费瑟斯遥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也试图站在一个制高点对审美这一概念的嬗变过程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真实意图进行总体现熙,从而找出他们意见分歧的症结所在:由于“审美”范畴对传统审美观的僭越,使得双方仿佛进行着一场错位的争辩。但这一过程给予我们无限启示。  相似文献   

10.
“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趣”主要作为动词和副词的词性出现,表现出非审美系统之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在用于人物品评的同时,伸展到论文谈艺中,显示出了“趣”的多种审美涵义;三、唐代,以“趣”评诗论文较之以前虽不见大增,但个别诗论家从理论抽绎的高度将“趣”予以了升格。  相似文献   

11.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修辞格.它的构成方式很多,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根据它的构成原则进行归纳列举,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它并提高鉴赏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研究资料显示,本文第一次运用作者心境“内容”的概念,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文艺作品意境与作者心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历史性的揣摩、研究、探讨和论证。文中三个论点以文艺创作“三环论”为基础,结合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史料逐步推理而出。弄清作品意境与作者心境之间的联系,对深入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赏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Zeugma与拈连     
英语修辞格Zeugma和汉语修辞格拈连在性质上完全相同,在格式上有些差别,把它们加以对比,研究,有助于英汉翻译中正确理解原著的修辞手法,并正确地在译文中表达它们:有助于提高英语,脯达能力及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任何知觉场都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被感知的区域称为"图形",被忽略的部分称为"背景",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探究。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探讨图形-背景之间的基本关系对经典诗词意境的形成以及读者在理解诗词意境焦点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高校开展舞蹈形体训练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的健美姿态及塑造较完美的体形,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法,以其表面矛盾、内涵丰富的艺术魅力表现了强烈的语言效果与感染力,揭示了辩证的矛盾统一。从语义结构、修辞功能和翻译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矛盾修饰法,可增强原著鉴赏能力,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7.
比喻的成功运用是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玄机诗歌的比喻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用得贴切新颖、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显示出她较高的语言艺术素养,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同时,鱼玄机也借比喻这一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倾诉了自己悲苦的身世和情感历程,这正是其诗歌主要的修辞动机。  相似文献   

18.
Antimetabole是英语中一种运用得很广泛的辞格.许渊冲教授新译<毛译东诗词选>中<为女民兵题照>"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译达到了绘声绘色的翻译效果.通过了解antimetabole的定义、特点和修辞功能,以及antimetabole与Chiassmus,palindrome和anadiplosis之间的相互比较,我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可以得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转喻不仅是文学、修辞学所讲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李白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转喻现象。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对此,可以引入认知理论来赏析李白诗歌并探讨其转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孙过庭与项穆的书论都是以"中和思想"为审美核心。以"中和思想"为主线,将两人书学思想作比较,分析二人书论中的"同"与"异"。孙过庭注重探索书法艺术中的奥妙,项穆则更强调书法艺术的翼卫教经之功用;孙过庭主张以短攻短来促进学书者自我完善性情,项穆则提倡学书者以长刺长来克制自己的性情;在书法形质上,孙过庭更注重"骨气",项穆则主张书法应"进退于肥瘦之间";孙过庭主张独立自主的鉴赏精神,而项穆则将书法鉴赏与人联系起来,意在归之于"中和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