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于春吉 《中国德育》2014,(15):66-67
正办学特色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小学(以下简称"金石滩小学"),位于国家5A级景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了"精诚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地域文化特点提出打造"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学校文化,以"四个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理念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六个走向"(走向金石滩、走向金州新区、走向大连、走向辽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和"三个进入"(特色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教材)为途径,全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构建了全新的金石特色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五年多前制约北环中学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在于学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在2005年底,学校选择了以"和"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创新校本研修,力图唤醒并逐步形成教师文化自觉意识,使得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化解办学危机,让北环走向成长、走向发展、走向自强.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1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课程为本、教学为主、考评为要、校外为根、队伍为重"的办学理念,突出"安全、和谐、质量、特色"的工作重点,把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健体、会实践、会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多年来,学校在朝着"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这一目标奋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春暖花开"的学校教育文化主张和独具特色的"三风"(校风:秀出成长的最美风景;教风:为了花儿的许多铭记;学风:与果实相约),  相似文献   

4.
正同里实验小学坐落在"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同里,璀璨的古镇文化孕育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由教育家金松岑先生于1902年创办的同川学堂和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先生于1906年创办的丽则女学均为学校前身,至今已逾百年历史。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同里实小秉承优秀的学校传统文化,创生与时俱进的学校现代文化,努力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理清办学思路、优化学校管理、加强  相似文献   

5.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百年老校。前身是清乾隆三年(1738年)江阴知县蔡澍创办的"澄江书院",在其后接近二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又先后更名为"暨阳书院"、"礼延书院"。改革开放之后,我校逐渐成长为一所充满成长气息、拥有独立品性的现代化学校。  相似文献   

6.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3,(12):F0002-F0002
<正>如皋实验小学创办于2009年,是一所新兴的现代化小学。学校以"合而不独、和而不同"为校训,倾力打造以"合·和"文化为特色的和谐校园,营造学生快乐成长的氛围;办学思路开阔,广泛吸取社会正能量,让学生在宽广的社会背景下成长;管理理念先进,广泛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正向合力,促进学校事业红火发展。学校注重以文化立校,创办短短4年,先后获得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实验基地学校"、江苏省"未成  相似文献   

7.
成恒 《江苏教育》2014,(3):14-17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汾小”)创办于2009年9月。创办之初,他们确立“文化切入”的办学思路,在“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为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系统策划文化愿景,不断创造文化事件。逐步形成了以“恒”(坚持)与“成”(成长)为关键词的文化特质。在近5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学校文化从无到有不断丰富的精彩开启,为新办学校如何实施文化战略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8.
正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前身为延安"保小",1937年由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创建。1983年定名为西安市育才中学。学校秉承"红色文化延安精神滋养师生成长,尜质教育艺体特长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强持"有教无类,个性发展",扎实推进新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菜单式特长发展项目",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多样性需要。学校艺术教育特色鲜明。1991年创办了乐团班,相继开设了管乐、书法、绘画、舞蹈、声乐  相似文献   

9.
当今教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如果有十几年的学校文化浸润,那么在他们心中就有一种文化自觉行为。当然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角。只有教师在其领导下自觉自发地改变自己,并明白了"文化自觉"在于自身的改变,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至和"是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特有的文化,是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的校本培训基于"至和"文化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基于"至和"文化学习前沿性的课改理论,基于"至和"文化追求优化的课堂教学,基于"至和"文化进行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基于"至和"文化加强探讨性的交流活动,有效引导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壮大,最重要的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文峰学校创办于1998年,跟那些拥有深厚历史的老校相比,历史文化是"贫瘠"的.  相似文献   

12.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3):F0002-F0002,F0003
<正>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小学始建于1935年秋,历经七十多年,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以"博乐谐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校现有陇原名师(特级教师)1  相似文献   

13.
从2001年度开始,日本学校教育界吹起了一股"和文化教育"(Wa Culture Education)之风。本文就是笔者围绕"和文化教育"的话题约请日本兵库教育大学中村哲(Nakamura Tetsu)教授(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作答的访谈录。他强调,日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形成儿童的扎实学力,而且要形成生机勃勃的"人类的生存力"。因此,日本的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和文化"(日本文化),使之像中草药那样润物细无声,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春风化雨的作用。中村哲教授专攻社会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文化教育,著有《让‘和文化之风’吹遍学校》、《和文化——感悟日本传统的 QA 事典》等。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哪所学校,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创办76年来,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足迹无不镌刻着学校文化发展的印记.一方面,文化引领、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又在办学实践中得到发展和积淀.目前,我们学校所形成的以"尊重、共享、感恩、人本"为特质的校园文化,正将学校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马澜 《辽宁教育》2013,(7):24-25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教育的新挑战,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2009年,我校确立了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办学理念为支撑的"成长教育"办学特色,提出了"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的三大实施策略,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信任。一、成长教育的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质量强  相似文献   

16.
杨桂林 《江苏教育》2017,(10):57-58
学校异地新建,除了物质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学校文化的重建。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依托悠久的李堡镇地域文化,精心打造学校"三贤广场",以历史典故、民风民俗为背景,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同时还借助学校园林,匠心打造四大主题园:竞园、志园、仪园、趣园,以"亮"为核心价值追求,精心命名学校楼宇。用地域文化重构学校环境,让教师优雅教学,让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校园环境建设、学校人文管理及学科文化的系统工程,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管理。我校是一所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学校,其前身为淞南学堂,是为了纪念昆山历史上从石浦走出的第一个状元卫泾而创办的。近年来,学校以"状元文化"为载体,促进学校多元发展,以培养"合格+  相似文献   

18.
实施校本教研"文化战略",以"聚焦课堂""携手行动""崇尚智慧"为核心,以"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培育文化土壤一实现文化共享、积淀文化现象一打造文化品牌"为主线,构建起具有浓厚地方韵味的课堂文化、合作文化、研修文化,既是对教师主动成长的关怀和支持,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造就了教师成长的独特光彩,也有效地引领着现代学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吉林教育》2006,(3):F0004-F0004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90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本着"把最优质的教育奉献给每一位学生"的宗旨,确立了创办国际化的实验一小的办学目标,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科学育人、文化育人,创办国际化学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就人生道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科学能力、健康身心和艺术品位的国际化人才。几年来,学校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为核心,以硬件建设为依托,以文化育人为宗旨,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实现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学校成为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文化氧吧"。学校突出文化育人教育理念,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充满文化艺术氛围。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建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文化"园子"(学校),应该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不懈追求。为学生建一个童心野趣的"百草园",搭一个展示才华的"梦想园",修一个玩乐嬉戏的"健身园",创一个习惯养成的"诚信园",塑一个温馨美好的"爱心园",让校园这个生态的文化"园子"更好地滋养童心,让孩子们在文化"园子"里自由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