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杜谔<春秋会义>所引"<总论>日"三十条,皆系孙复<春秋总论>佚文.另陈深<读春秋编>、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亦各引一条.<春秋总论>原书体例是先列经文,次引三传或诸家之言,再评衡诸说,断以己意.就佚文内容来看,<春秋总论>所论之范围皆<春秋尊王发微>所论及,而且二者绝大部分论说都是义旨相同和互补的,可见二者高度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三条论说二者义旨全然不同.又唐顺之<荆川稗编>卷十六、程公说<春秋分纪>卷五十四以及卷七十三曾四引"孙复日",这四篇文辞均系孙复<春秋>佚论,盖出于亡佚之<睢阳子集>.  相似文献   

2.
<字书>在<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都有记载,且在<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中都被大量引用,但其作者、成书年代都不详,且多被误认为即吕忱<字林>.文章通过<一切经音义>引用<字书>的内容与任大椿所辑<字林>的比对,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断这两种字书间没有彼此相关性,即<字书>非<字林>,并对其成书年代、内容及湮灭的原因作一考探.  相似文献   

3.
淳熙二年(1175)纂修成书的<新安志>是方志学和徽学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康熙<徽州府志>与淳熙<新安志>属同一性质的徽州地方志书.康熙<徽州府志>在内容上对淳熙<新安志>的继承主要体现在非常重视人物、人口、土地、赋税、物产等内容的记载.但是,由于两部方志的纂修年代整整相距500多年,康熙<徽州府志>在纂修内容上也适应了时代发展,资料含量明显扩大.内容更为翔实.  相似文献   

4.
刘洪强 《天中学刊》2010,25(3):82-84
<歧路灯>的创作并非只参考了明代<型世言>中的一些情节,它至少还汲取了宋代沈俶<谐史>中的"四明戴献可"篇的养分,"四明戴献可"中的义仆"杨忠"与<歧路灯>中的义仆"王中"的名字十分相似就是最大的确证.因此,<歧路灯>曾经参考过<谐史>与<型世言>,但<型世言>在国内"佚失了近四百年",李绿园看到是应该是<型世言>改编本--<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与(别本)<二刻拍案惊奇>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月令"书是一种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体系记载历象、物侯,并以此安排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文献体裁.这种体裁,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存文献<诗经·七月>、<夏小正>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都有不同形式的反映.而初以"月令"命名者、且最代表月令书的专文,则见之于<礼记·月令>>.自此以后,"月令"书体裁广为流传,仅中国农书全部或部分采用以时系事(即"月令"体)体例写成的就有二十余种,<逸周书·时训解>、<四民月令>>与<农桑衣食撮要>>,都是月令体文献的典型代表.对此,学界论述的较多.但是,学界很少注意到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与我国传统月令体的关系.实际上,10卷本的<东京梦华录>第6至10卷的内容,也是很典型的月令体文献.  相似文献   

6.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7.
陈寿撰<三国志>,以<蜀书>的名义记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这有其特殊原因;今天,则应名从主人地称"汉",或者沿用旧称地称"季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蜀汉".又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在资料的去伪存真、思与行的有机结合、思想的发覆阐微、生平的考辨求实、以史证文而还诸葛亮以本来面目等方面,为尤其值得肯定者.  相似文献   

8.
<唐王书>、<唐僧取经>是彝文文献长诗中最有影响的、劝善行善的、带有佛道文化色彩的"彝族化"民间文学作品,长期以手抄本形式收藏于彝族毕摩手中,是毕摩在婚娶、节庆及火塘边"公开故事"的经籍.作品以宣扬孝道文化和善行善治为主要内容,但与古典小说<西游记>相比较,文学形式、内容情节、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价值取向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风水>是<鹤林玉露>丙编卷六中的一篇,文章不长,但结构缜密,议论精当,论据充实,说理透彻深入,令人叹服,堪称书中精品.今天读来,在写作方面仍多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丁桃源 《现代语文》2008,(4):108-110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集译文.注疏一体,"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的一部书,<论语集注>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论语译注>穷尽性的查检,归纳总结出其所引用<集注>的类别和特点,同时又集各家之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训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