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对民族凝聚力作用很大,从而使民族凝聚力的相关研究前景极为广阔。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团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关系的研究情况,并且针对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民族凝聚力的优越性,进而为民族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认同概念分析入手,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民族认同的发展观,发现民族认同具有区分性和发展性,并且与文化适应、人格发展、心理健康、行为适应等存在不同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族群理论研究产生于西方,影响深远,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思辨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开展族群理论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气氛的活跃,伴随着对民族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商榷,族群理论才逐渐被引介进来.族群认同理论是族群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还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深度剖析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在乡土教材开发、双语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探讨族群以及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激荡和碰撞,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高校要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扩大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通过强化文化认同,促进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文化认同和自尊的关系,强烈安全的民族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理论则重视个体在文化认同发展中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化差异、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既要检验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对象,拓展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现出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但对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民族与文化密不可分,对于民族认同的研究永远无法摆脱文化的束缚,所以民族认同的实质就是文化认同。文化的形成因区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文化差异形成的文化心理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民族认同进行区域跨文化心理研究,可为民族认同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对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文化和人口占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文化适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学者Carol Markstrom-Adams和Margret B.Spencer借助观点采择的理论,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过程中的三个阻碍因素,并根据E.Erikson,J.Marcia,M.Atkinson和Spencer等人的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五步干预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352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认同包括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文化认同和消极文化认同三种成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而且对主流文化认同程度最高,性别、年级、民族以及所居住的村寨或街道的情况均未对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文化认同产生影响,在消极文化认同上,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结果表明,苗族在消极认同的得分要高于彝族。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推动下,跨界民族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跨界民族文化认同也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国家的软、硬实力。"我国跨界民族义务教育"与"我国文化认同"尽管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论范畴,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相关概念的界定、跨界民族义务教育、跨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试图能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以解决跨界民族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