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代赋家倡优论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赋家及倡优而导致的误解。本文采用比较及统计的方法区别汉代赋家及倡优的不同,从本质上区分二者。倡优的本质是从事歌舞、戏谑的艺人;汉代赋家本质是一群包含从帝王到平民多样身份的才人。从政治地位而言,汉代赋家其中包括至高无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类大夫,有王侯,有执掌州县的太守,县令,有各级属官属吏,也有乡官平民,有的赋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着特殊尊荣。汉代赋家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从智识的角度而言,赋家或是经学家,或是史学家,或是目录学家,或是文字学家,或是诗人,或是科学家,他们大多属于士的阶层。赋家的赋作继承古诗颂美讽谏的传统,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他们的赋有别于倡优的奉承取悦人主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班固区划赋类标准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经屈原、荀况在文体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准备工作,到了汉代的文,景之世,有贾谊、枚乘等人承其体制,顺流而作。在武帝的时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汉赋之域,由是彬彬大盛。刘勰说赋“积繁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班固叙《诗赋略》,得赋家七十八人,赋作一千零四篇,其中除“杂赋”十二种,二百三十三篇外,其余六十六家,七百七十一篇,汉人独占六十一家,计七百零七篇。“杂赋”虽无主  相似文献   

4.
音乐赋作为赋体文学的一个特殊种类,自汉代起就不断有人创作,受到文人的普遍喜爱。本文对汉朝音乐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音乐赋的定义、起源,然后总结了汉朝音乐赋的分类和范畴,最后对汉朝音乐赋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汉代颂与赋体貌接近,这一方面和汉赋文体对颂体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颂的文体规范尚未形成,颂论多依附赋论。汉代存在赋、颂混称和连称的现象。汉人称颂为赋,是由于汉代赋在广义上包含颂;称赋为颂,一是为强调赋中"述形容"且"美盛德"的内容,二是由于"赋""颂"字义有相通点。汉代"赋颂"连称,原因有三:一是赋与颂并在"六诗"之中,"六诗"之名,后来多两两相合;二是由于赋、颂在汉代皆属宫廷文学,宫廷作家多赋、颂兼擅;三是汉代颂论对赋论的依附。  相似文献   

6.
<汉志>杂赋中的"行出及颂德"赋包括用诙谐的口气描写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行巡出游的作品,也包括婚辞、冠词之类的颂德祝愿之作."杂四夷及兵赋"包括用诙谐嘲谑的笔触所写的反映民族斗争、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韵诵体作品.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赋这一文学样式发展繁荣的时期。抒写隐逸题材的赋作,在众多的汉赋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而且汉代的隐逸赋从题材内容到风格,对魏晋六朝隐逸赋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研究者对汉代隐逸赋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汉代隐逸赋的内容、风格特点,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汉赋发展史上,和苑猎京都大赋保持同样均衡发展态势的还有抒情言志赋.如果说“体国经野”的苑猎京都大赋表现的是汉代赋家的才情,那么汉代抒情言志赋记录的是赋家在制度和规范下的心态、情态与形态,其主题是“士不遇”.而汉代抒情言志赋对“士不遇”主题的吟咏又因时代及赋家思想、经历、性情的不同,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点.这种意义的转换亦可成为考察汉代士风变化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1993年3月汉墓新出土的《神乌赋》出自下层知识分子之手,是根据民间故事形式改写而成的。从其产地历史上民间歌舞之盛、采用四言式早期民间韵语形式、以骚体结语来阐明主旨三方面,可以看出其民间故事赋的显明特征。《神乌赋》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民间故事赋的空白,同时也说明敦煌《燕子赋》一类的俗赋,是自有它的源头和传承系统的。它是民间禽兽杂赋的一个样板  相似文献   

10.
汉代都邑赋具有极高的城市史料价值,剔除夸炫部分,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进行甄别,可补正史之阙。不少学者利用汉代都邑赋来考察两汉城市的自然地理、宫殿建筑等物质文明。汉代都邑赋保留了许多城市生活史料,学者充分利用相关文本来考察两汉城市社会、商贸、民俗、娱乐等活动。考察汉代都邑赋,还可更好地还原东汉迁都之争的真相,并探析时人对国都功能、城市文化审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赋史上的赋家身份建构始于汉代。在汉代人建构赋家的工作中,司马相如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司马相如一方面对自己作为写赋的人有自觉的意识,自觉建构自己的赋家身份;另一方面,他在中国赋史上是第一次用"赋家"一词命名写作大赋的人。他对写赋者的称名,用了文学的审美尺度,因此,他对赋家身份的建构是真正文学的建构,也是最准确地揭示写赋者特殊本质的建构。他的工作成效远远超越了其他汉代人,在这一意义上,司马相如不仅是"赋圣",而且可被称为"赋家之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许多人只强调汉代文学的代表体式是猎苑大赋而断言汉代没有抒情文学,认为只有诗歌才是抒情文体。而大量骚体赋的存在尤其是它所担当的抒情功能却一直被忽略。笔者认为骚体赋是汉人默认的抒情载体,与骋词大赋共同构成了汉代文学的整体,不应轻视。  相似文献   

13.
汉代有"献赋"的现象,其源头是先秦的"献诗"。汉人"献赋"的原因,一是"讽颂"政治,二是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汉代有人因献赋而得官,"献赋"成为唐宋"献著赐官"的渊薮,具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汉代的"献赋"现象,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又影响着汉赋"讽颂"的政治功能和"尚美"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14.
从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到蔡邕的<青衣赋>,汉代女性题材赋经历了类型化到个性化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汉代儒学盛衰变化的过程和赋家对汉赋地位思考演进的过程.这种思考促进了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梁园作家群体是汉代文学史上最具活力的创作群体,它的生成依托的是梁孝王雄厚的经济基础、独特的政治地位,以及梁孝王本人对文学的偏爱。他们的创作不仅标志着赋史上第一次咏物赋创作高潮的出现和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演进,而且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梁园作家群体所营造的和谐惬意的文化氛围成为后代文士向往和追求的梦想,对后世文士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汉音乐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为“一代之文学”,是汉代儒士文人承《诗经》、《楚辞》创作的一种文体。其中,音乐赋十四篇,留存音乐内容之赋三十篇。其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乐舞形象,阐释着汉代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汉音乐赋研究已涉及源流、题材、艺术手法、思想等范围,但缺少对具体的乐舞内容的系统论述。我们应利用汉代美术作品和出土文物交验互证,挖掘其丰厚内涵,以呈现汉代经典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8-102
汉代辞赋的发展与汉朝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汉代献赋风尚与汉朝养士制度、内外朝制度、帝王喜好、文学奖励制度、礼乐制度和郎官职责等方面密切相关。养士制度和内外朝制度使赋家汇聚在中央朝廷,形成了作为献赋主体的赋家群;帝王的喜好和文学奖励制度调动了赋家献赋的积极性,使献赋之风盛行朝野;礼乐制度和郎官的职责则使兼有郎官身份的赋家"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相似文献   

18.
西晋统一王朝的建立,唤起了士大夫文士的中兴期盼,也为大赋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并使汉代赋学观在晋代得到接受和传播。对汉代赋学观的接受形成了晋人赋学观的兼容开放与大度;在抒情小赋繁荣之际,大赋勃尔复兴于赋坛,荟萃成为大赋小赋争奇斗艳,各展风姿的绚丽景观,使晋代成为六朝辞赋创作最为繁荣活跃、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骚体赋兼具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和赋体文学的精神风貌,是汉代文化融合和国力强盛的体现。骚体赋在汉代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味的信息码,激发着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文化解析。  相似文献   

20.
汉代长安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武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勃兴的长安文化催生了汉代的京都赋,同样,京都赋又以其独特的文体内涵集中展现了汉代长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