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智慧的爱,也有愚昧的爱。智慧的爱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为他自己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付出许多的耐心和爱。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可比性,他们的特性没有重复的可能。保护孩子的天性,父母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耐心。天性被完好地保护下来的孩子是幸福的这样的孩子才拥有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摇篮,也是对孩子毕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珍妮·艾里姆曾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父母虽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却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人生导师.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顺利成长.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可以说是拼尽了所有的力气,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即便如此,在育儿这条道上,许多家长绞尽脑汁却未能走进孩子内心深处,部分父母与子女的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亲子之间两败俱伤、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3.
天使安迪     
给爸爸妈妈的话在一些父母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他们向孩子灌输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和“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父母们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专家却表示:没有善良心的孩子更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因此,作为父母,绝不能放弃对孩子  相似文献   

4.
高剑 《江苏教育》2014,(4):9-10
说起对孩子的期望,我一下子能想到的首先是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其次就是“光宗耀祖”了。仔细想想,父母对孩子寄予什么期望确实蛮重要的,它决定了接下来家庭教育的方针、决策。有时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有激励作用--期望不足,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动力,家庭教育失之盲目;期望过高,拔苗助长,容易转化为负能量。我一直在学着调整对儿女的期望,怀孕时,我最大的期望是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接下来不能免俗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延续,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孩子小的时候,还能按照我们的期望成长,越大就越有个性了,特别是出国留学以后,孩子们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规划,我的期望就变得实际了院希望他们的一生能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能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感恩幸福。  相似文献   

5.
据一位熟悉美国教育的朋友介绍,美国人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孩子一生成长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都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只要孩子有这个需要,就有权利自主选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替孩子选择,而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作引导。跟美国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2011,(4):31-31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孙辈已经成为城市里的普遍现象。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粘”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症”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宠溺孙辈的心理根源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孩子任性、  相似文献   

8.
梁代川  田敏 《考试周刊》2012,(24):177-177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没有父母不真心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正确引导,树立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独立能力等措施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观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而且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也起着决定作用。那么,作为家长.面对学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呢?笔者根据自己实践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丁菁 《成才之路》2013,(31):92-92
很多家长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时只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却很少陪伴孩子,甚至早出晚归,几天和孩子见不了一面。他们的眼中只有工作和事业,自以为很爱孩子,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缺少双亲“成长陪伴”的孩子,并没有像他们所想的那么快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增进家长与弦子的情感,及时发现情况,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孩子讲话做事的神态、口吻,与大人一样,跟他们讲话,像是对着一个小大人。孩子常常对父母说:“你伤了我的感情。”“我非常生气。”“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们为什么会……?”“我觉得……”他们称呼父母,有时用名字,如约翰、玛丽亚、彼得等等。在与美国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美国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有关素质与能力都相当关注。那么美国父母是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素质的呢?  相似文献   

12.
一般为人父母者常有“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负责”的不正确观念。他们认为孩子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因而当孩子做错事时代他们善后或道歉。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更不能使孩子养成负责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涂皓 《教育》2013,(3):36-37
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自己对孩子进行家庭式教学。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当下的学习方式和考试制度,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白教家长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理想教育环境。这些志同道合者在网上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  相似文献   

14.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15.
李卫 《江苏教育》2005,(1A):16-17
——《都市女报》消息:七成孩子不知感恩反哺。近日,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选择一所小学做了一次调查,发现“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90%,而能为父母的付出感激和回报的仅有30%。调查中,多数孩子对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已经“见怪不怪”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7.
大多父母教育聋孩子时,不会像教育健听孩子那样严格。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致聋是自己的原因,对孩子一味溺爱;一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有困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每天只有几句简单的日常对话。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乃理所当然,进而没有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8.
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懒、不懂事,学习不自觉、不主动,更不情愿为家里做点贡献.是啊,有些孩子大学毕业,依然依靠父母,找不到工作,成了"啃老族",他们根本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缺乏责任心?为什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辛劳,却无动于衷?这背后深刻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成长过程中,父母处处体现自己的价值,处处显得自己对孩子无比的重要,剥夺了孩子的价值感.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就会碌碌无为,人生就失去方向,就没有担当意识.所以,家长要巧用价值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孩子讲话做事的神态、口吻。与大人一样,跟他们讲话,就像是对着一个小大人。孩子常常对父母说“你伤了我的感情。”“我非常生气。”“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们为什么会……?”“我觉得……”他们称呼父母,有时用名字,如约翰、玛莉妞、彼德等等。在与美国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美国父母本身,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相当关注。那么美国父母是从哪些方面启蒙孩子的呢? 理解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常常听到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内涵。如果孩子问父亲“爸爸,你可以陪我玩一玩吗?”如果父亲说“不行,你怎么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