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却十分薄弱.感恩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当前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尊英 《文教资料》2011,(13):214-215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上功利主义蔓延、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合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培养感恩意识的合力;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并就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强化感恩意识、营造感恩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90后"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意识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基于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5.
张标  杨军 《考试周刊》2015,(25):142-143
随着当前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对感恩教育的忽视,新时期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甚至出现感恩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和特征进行剖析,思考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且对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现象进行探索,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谭萍 《考试周刊》2014,(43):165-166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回馈社会。为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求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文章通过调查和访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感恩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并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社会关注,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并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品德。在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非常普遍。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当前大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从思政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感恩课程建设和营造社会氛围四个方面,探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当前多数大学生思想状况呈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态势,有着良好的感恩意识和报恩准备。但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较为淡薄,甚至存在感恩行为缺失现象,这与社会的主流价值不相适应,需要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对促进其健康人格和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普遍存在的幼儿感恩意识缺失,分析其原因,幼儿园通过与家庭和社区合作,三位一体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对建设和谐校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伊犁师范学院实际调研情况,阐述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感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感恩意识局部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感恩教育:人生必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幸福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反映出我们的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向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孩子感恩情感、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教育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感恩能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贫困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状况与个体、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资助环节有关。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要以感恩意识和感恩表达能力同步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感恩国家为重点内容,以资助工作各环节为重要抓手,应建立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大学生只有培养起感恩意识,真正学会感恩,才能在毕业以后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他人充满敬意。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文章首先对感恩意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回顾,然后对中外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目前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措施和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玉 《成才之路》2020,(7):20-21
针对班级管理工作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几个方面研究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要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懂得感恩,有感恩精神的人;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恩的力量,树立感恩意识;积极营造感恩环境,让学生在感恩中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ince gratitude is a significant pro-social quality or virtue, it might be (and has been) considered of some educational concern. However, while it clearly needs to be understood as a response that is in some sense required or owed towards benefactors, gratitude would hardly seem genuine unless it is freely and perhaps joyfully given – perhaps on the basis of some specific grateful emotion. Despite some academic appreciation of tension between these aspects of gratitude, the psychological and normative implications of what we shall call here the ‘paradox of gratitude’ for its learning or acquisition have been less thoroughly explored. Following some consideration of rival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is tens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best route to its resolution may be to surrender the idea of a distinct pro-social emotion or sentiment of gratitude.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归因及其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归因是多维度的.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育其感恩意识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去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知恩图报的舆论教育体系;把感恩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全员育人的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构建识恩、记恩、谢恩、报恩的自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gratitude intervention programme in promot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reducing burnout symptoms. Sixty-three Hong Kong Chinese school teachers aged 22–54 participated in an eight-week count-your-blessings study that used a pre-test/post-test design. Increase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he sense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nd decreases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s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post-intervention assessment.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as a result of intervention interacting with the meaningful-life orientation to happiness. These changes favoured teachers who put higher value on the meaningful-life orient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promotion of a meaningful-life orientation could be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repertoire of gratitude intervention efforts.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on developing gratitude intervention programmes that focus on human positives and the promotion of gratitude and the meaningful-life orientation in combating teacher burnou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