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和成功地运用他人开发的课程材料,有利于老师专业的发展;同时,能激活、丰富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程载体之一,那么如何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呢?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参考》2005,(2):20-23
香港教育统筹局作为香港教育的主管部门,近年不断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学校能与时并进、追求卓越。为实施简政放权,在行政方面推行了多项改革,并不时发出通告,把有关转变告知学校。《学校行政手册》就是为了向学校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及协助处理日常校务而制订的,以期阐明各项重要教育政策、有关法例和《资助则例》的规定,及推介成功经验,并概述有关的原则和理念。希望学校能参照手册的指引和善用教育署给予的灵活性。有效地推行校本管理,尽力造福莘莘学子,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达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本选取香港《学校行政手册》有关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内容,从实施背景、主要元素、目的目标、运行规范、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以及教统局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七个方面简要介绍香港校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另外还就香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更多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以了解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江 《教学与管理》2006,(12):22-23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校本研究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构建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使学校和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学校和地方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对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但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有些学校把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确立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验中的主体作用,是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愿、自主进行的,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自主开放、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凸显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有关反思性实践、行动研究和发展性评价等工作,都应该注意规范性和实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困惑与误区。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运用到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就近的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等已成为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校本课程开发。许多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尽管是舶来品.但它适应我国改革的需要,目前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索和实验。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看形成了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它对克服课程的大一统体制和忽视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需求的状况起着明显的改善作用。校本课程在适应国家课程改革需要,全面实施素质  相似文献   

8.
香港课程改革把学校的科目编入八个不同的学习领域,并以九种共通能力和价值观及态度作为课程架构和组成部分。此外,香港的课程强调学习经历,鼓励校本课程发展、促进学习的评估等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建设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满足个体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学校教学管理要积极研究并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校本课程建设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仅靠政策的推动,而忽略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就有可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或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点缀。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于教师教育,要提高认识理念,在学科建设、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上,依托学校和专业两个平台,构建富有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为新课改服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课堂学习研究"是香港教育学院推动的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该项目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大学研究人员与教师的协作,在校本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教师反思及再实践的机会,为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本文检视了在"课堂学习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从与不同成员的互动中得到学习的机会,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课堂学习研究”是香港教育学院推动的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该项目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大学研究人员与教师的协作,在校本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教师反思及再实践的机会。为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本文检视了在“课堂学习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从与不同成员的互动中得到学习的机会,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香港特区2005年至2008年在中小学开展的“优化课堂学习计划”的背景、内容、实施情况、实施成效等。该计划以“课堂学习研究”为平台,致力于改善课堂教与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丰富理论和改进实践两个方面的丰硕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香港特区2005年至2008年在中小学开展的"优化课堂学习计划"的背景、内容、实施情况、实施成效等。该计划以"课堂学习研究"为平台,致力于改善课堂教与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丰富理论和改进实践两个方面的丰硕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香港地区关于朗读教学的研究不多,教师难以得到专业上的有力支持。香港一所中学的教师凭借“课堂学习研究”这个平台,与香港教育学院协作,在初中三年级进行了一次有关朗读教学的研究。研究由诊断学生朗读中的困难开始,继而找出学习内容及关键特征,并运用变易学习理论设计教学。三个循环的课堂实践不但让学生普遍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让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成果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堂学习研究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主要由同科同级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变易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方案,并由不同教师轮流施教、检讨教学成效并提出改善方案。课堂学习研究不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而且还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客观验证和有效调整以及激励教师开发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旧世纪交替更迭,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各种理论与学说交相辉映,共同形成颇为壮阔的图景。作为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在近些年同样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尝试从香港与内地学者的视角勾勒出近二十年香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轮廓。文章首先概述两岸三地在课程与教学研究交流发展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其次,文章围绕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师教育、学科教育、大学教育等关键词,梳理、归纳两岸学者就香港课程与教学所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最后,文章基于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对两岸三地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提出殷切的期望与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recent educational reforms in Hong Kong that aim to transform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le the reforms appear compatible with curr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curriculum—movements, for example, towards standards‐based account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expertise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diverse learners—major aspects of the reforms appear to contradict one another. The implications of current reform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issues related to the politicisa‐tion of reforms and teacher education pedagogy.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ng and preparing both new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Hong Kong 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ducational reforms.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se the nature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Project Scheme (SBCPS), 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Hong Kong education system in 1988. The aims of the scheme were to promot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BCD) designed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pupils and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solve curriculum problems. Overall, the articl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BCPS 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a highly centralized context and was initiated through a highly centralized mechanism, and describes how it was implemented into Hong Kong schools. This underlines the need both to view curriculum policies critically and to recognize the impact that the prevailing culture in schools has on attempts at curriculum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20.
Curriculum reform with a school-based approach is often assumed to offer schools and teachers autonomy at the site level, thus enabling them to develop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pedagogies to better fit the needs of students. Over the past decad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as encountered issues that deserve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By reviewing the experiences of two schools in Hong Kong and 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this study identifies ke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form in three areas. Intellectually, there is a lack of a strong and broad shared knowledge bas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mos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itiatives have been piecemeal, fragmented and shallow. Structurally, many teachers have wasted time ‘re-inventing the wheel’ when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a. This effort has left them without sufficient time and energy to be effective in teaching. Culturally, reliance on school management to steer school-based reforms has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ulture in which teachers have the autonomy to make changes in their daily practices. Without cultural changes, curriculum reforms are not sustainable or effective.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operative platform that integrates the strengths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and school-based initiatives to maximise support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the teacher, school-site and system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