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南郊牛首山北麓司家山谢氏家族墓地出土的 4方墓志 ,是目前发表的与东晋谢氏家族及东晋贵族政治相关的最新资料。本文首先对墓志的文字和内容进行校释 ,而后对谢氏家族墓志所见谢氏系谱及联姻集团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对葬于刘宋永初二年 ( 4 2 1 )的谢墓出土墓志的意义进行了阐发 ,认为谢墓志不仅是南朝以后逐渐沦为斜阳旧族的谢氏的挽歌 ,更是东晋流寓政府的一首挽歌  相似文献   

2.
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南京东郊发掘出七座从三国、东晋到南朝的古墓葬群,并出土大批罕见的六朝玉器和极其精美的金银器件,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六朝考古罕见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3.
东晋南朝谢氏世系考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汪藻的《世说新语·人名谱》为底本,校以史书、出土墓志、其它谱表等材料,对东晋南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做了详细的考证,并补入了谢氏女性子弟。  相似文献   

4.
随着六朝墓志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多,墓志的书法艺术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研究亦随之越来越多.然而,关于墓志参与者(撰者、书人)的身份问题,学界仍是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在于对墓志撰者、书人、刻工的具体分工认识不清.据出土墓志及相关石刻资料判断,六朝墓志在文字形成与刊刻过程中,确实存在撰者、书人与刻工的不同分工.在明了墓志书法参与者具体分工的前提下,再综合考察六朝士人参与墓志书写活动的可能性,以及自东晋至南朝墓志设置目的的变化,基本可以认定六朝墓志的撰者身份:东晋墓志的撰者多为墓主亲属;南朝墓志的撰者则由墓主亲属拓展至友人,其中皇室贵族的墓志甚至由著名文人担纲.而六朝墓志的书人情况,则较为复杂,应区别对待.如此,方能使六朝墓志书法的艺术价值得到客观定位与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文书     
一吐鲁番文书的定义和时代背景吐鲁番文书,指的是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代汉文写纸,时代大致从四世纪后半叶至八世纪后半叶,即从东晋十六国时期到唐代中期。吐鲁番地区古称高昌,所以也有人称吐鲁番文书为“高昌文书”。根据我国文献记载,最早定居在这里的是“车师人”。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政府以郑吉为西域都护,在高昌置戊己校尉,驻吏卒屯戍。东晋咸和二  相似文献   

6.
正《刘砖墓志》,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刻。1962年于江苏镇江东郊出土,现藏于镇江博物馆。砖质,高28厘米,宽15.5厘米,厚4.3厘米。两块砖志所刻内容合为一方。第一块正面刻3行18字,背面刻3行12字。第二块正面刻3行18字,背面刻2行12字。志文书法尚存隶意,结体方正,是研究书体演变的重要资料。《王闽之墓志》,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刻,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兴量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出版的七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属于东晋至初唐时期的社会经济资料居其大半。出于经济活动对物在质与量上的要求,文书中的量词异常发达。透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窥见晋至初唐时期吐鲁番当地居民使用称量词的真实概貌,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  相似文献   

8.
家族文化是东晋士族对当时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东晋士族渊深的家族文化传统是东晋士族能够在文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深层原因;其次,东晋士族家族文化中的尚文传统更是直接在文学人才的成长、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诸方面于文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出土墓志中存有大量异体、别体与通假字等俗字。据其结构与形体特征,可分为三类:增减和改变笔画类,增减和改变构件类,构件移位类。墓志俗字的产生,是受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书体演进、前代俗体写法、书刻者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墓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主要是与墓主籍贯、婚姻、仕宦、爵位及葬地等相关的历史地名。墓志所载的历史地名,不仅有助于补充、核实与纠正相关文献记载,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判断东晋南朝的某些历史地理问题,如侨置与"土断"等。此外,解读墓志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六朝士族政治、婚姻等研究领域的拓展也不无裨益。以南京出土的6方陈郡谢氏墓志为例,墓志地名集中反映的诸多情况,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六朝谢氏一族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东晋侨置郡县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于北方大片土地沦丧而使得北方士族和流民大批南下,为了安置他们,东晋政府按其籍贯设置侨郡侨县.东晋侨置反映出北方士族力量的发展趋势,在初始和发展阶段,侨置保障了南迁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从而为他们实力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东晋政府和士家大族矛盾激化时,对侨置郡县...  相似文献   

12.
《穆天子传》自东晋出土以来,其书成于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至今未甚解。然就其塑造的穆天子形象,其创作手法实现了从历史散文到纪传体散文写人物的过渡,补足我国文学发展史之断缺。且这一形象隐含了创作人的政治寄托,一种对理想君王形象的全新认识,一种人文思潮下的人性化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东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然而,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东晋诗人郭璞却在他的诗文中,反复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意识,特别是在他的赠答诗和游仙诗中.  相似文献   

14.
立足东晋的社会现实背景,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归纳陶渊明不同于东晋士人的独特的人格模式,进而评判"桃花源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取向,指出今人对待桃花源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5.
游仙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样式,在东晋时期蔚为大观.东晋诗人郭璞一生儒道双修,他的绝大多数诗均以游仙诗命题.游仙是他身处乱世,欲仕无门,欲隐不甘的一种精神超越,游仙诗是他仕途念想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动人的构思,它光辉的思想,一直吸引着人们.本文想就以下六个方面对形成桃花源理想的社会根源作一探索: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东晋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生在东晋偏安、晋宋易代的时候.东晋皇室和豪门贵族过着奢侈淫  相似文献   

17.
刘勰东晋文学与玄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晋一代十分短祚,东晋文学在诸多文学史书中都少有提及或仅寥寥数页而已,而东晋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跨越的阶段,颇有研究探讨之必要。此文重在论述梁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对东晋文学与玄学的看法,主要从《文心雕龙》各篇对东晋作家作品的相关评论,对东晋文坛玄风大盛状况的评价以及为何全书一字不提陶诗三方面进行了逐一阐述,以此管窥刘勰复杂的文论思想以及东晋文学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晋时期,北伐之举时有发生,从东晋尚未正式建帝号时就有祖逖北伐,随后,瘐亮、庾翼、殷浩、桓温、谢安等,或力倡北伐之议,或慷慨北伐之行。从而,使北伐成为东晋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并从中映现出东晋政治的微妙变化,颇令人深思。本文不准备对东晋的北伐进行全面研究,只是撷取其中的几个场景加以考察,寻求其背后的社会轨迹,以从一个侧面来分析东晋政治的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20.
谯国龙亢桓氏与庐江灊县何氏是东晋时期的两大侨姓士族,但桓氏大起大落,何氏则绵延不绝.造成他们兴衰历程迥异的原因,可以从两家的家族根基、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几个方面来探讨.对比考察两家的兴衰之迹,以有助于对东晋士族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