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次融合,民族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从东汉末迄于南北朝,进入黄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匈奴、鲜卑、羯、氐、羌外,还有丁零、乌桓、蛮族等。他们在和汉族融合之前,已不断互相影响与融合。匈奴人主要是南匈奴的后裔,另有匈奴分支屠各、卢水胡、南匈奴和鲜卑融合的铁弗,以及稽胡等。鲜卑有聚居在代北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匈奴同鲜卑融合形成的宇文部,还有散居在青海的秃发部。丁零又称敕勒或高车,进入中原地区的称为丁零,他们主要分布在定州、相州和并州,翟氏这支丁  相似文献   

2.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3.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伟大的一环.这次融合继承并总结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成果,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推向了高潮.中国南北的再统一格局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空前盛世,皆因这次鲜汉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充满朝气的力量勃兴而透露最早的曙光.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迁洛阳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为主旋律,汉化是融合的基本特征;第二阶段的融合是随着北魏末年的六镇起兵而开始的,即六镇鲜卑与汉族的融合,经过胡化和汉化的反复扭缠达到统一是融合的基本特征.本文所论仅限于拓跋鲜卑与汉族融合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动乱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从多方面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服饰器物、饮食、婚姻、乐舞、语言等,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多层次文化.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同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民族融合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是民族融合的母体汉族地位不同;二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程度不同;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南、北民族融合的规模与速度,也决定着民族融合后所形成的新汉族的不同面貌,这是决定南人与北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8,(1):26-33
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既有大量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也有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河西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政局变化和北方地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族间的交流融合。虽然战争给河西各族人民带来了诸多灾难和痛苦,也使经济文化遭到很大破坏,但民族融合不仅未曾中断,反而更加活跃。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淡化,共同点和一致性则不断增多,进而形成文化上的交融荟萃。因此,河西民族融合的核心在于文化上的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阶段,该时期民族融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区特色。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是以战争形式表现出的不自觉地融合.北朝时期,则是通过自觉的改革手段完成的。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南北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建立政权,完成了与汉族的融合,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与汉族实现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9.
王剑英同志:在今年第七期的《历史教学》上刊载您写的《编绘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历史地图的一些说明》一文,在“有关古代民族的问题”部分,我认为有些地方,提法不够确切,愿提出和您商榷.(1)"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夏元时期,不断有原来居住在边境的各族人民内迁中原,与汉人杂居,而逐渐融合.元朝时候,把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统统叫作汉人".元朝时候"汉人"和"汉族"的意思不同,当时是从政治权利上把人分为四等,所谓"汉人"是属于第三等人的意思,并不是从民族上划分.例如南方的"汉族"和其他各族,都称为"南人",属第四等人.照您的提法,很容易误解当时女真族、契丹族已经和汉族融合,所以才称为"汉人".否则,把元朝时候的所谓"汉人"和"汉族"两个概念混淆了.南方的"汉族"岂不都成为"南人".而不是"汉族"了吗?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大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2题:“1.历史大变革”主要是指()A.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B.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C.中原华夏族和四周少数民族逐步融合形成汉族D.各国出现一系列变法运动2.这一时期冶铸业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汉族的形成和稳定后的发展进行论述。认为,秦朝的统一,使过去的华夏族与吴、越、巴、蜀、楚人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在两汉期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它就是汉族。东汉以来从东北、北方和西北进入中原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的人口至北周时期,已经全部汉化而加入了汉族,就使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较之秦汉时期大为增长、分布面更为扩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15.
前燕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在北方战乱时期,前燕统治者采取过进步的经济措施,实行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因而前燕统治区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出现过短暂的稳定局面。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慕容鲜卑逐步同被它所征服的汉族走向了融合。本文拟就前燕幕容氏的封建化进程,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在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许多人为了生存向外移民以避难,大批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地区,出现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移民的局面。这一时期,自发的无序移民与国家组织的有序移民同时发生,共同促使各族人民相互杂居。各民族的迁徙与杂居,使民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邓爱忠 《中学文科》2007,(11):145-146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融结的统一体,有56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汉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历史上许多族融合而成的。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春秋时期,华夏族与戎狄等族逐渐融合;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与匈奴、鲜卑、氐、羌等族融合而成为汉族。在宋元明清时代,汉族又与契丹、女真族结合;进入20世纪,汉族与满、蒙、维吾尔、苗、藏、彝、壮等少数民族汇合而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经了数千年,在这悠长的发展过程中,边疆的族群不断向中原汇聚,使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群不断壮大,文化不断丰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从一八五一年在金田誓师起义,到一八五三年奠都南京,两年之间,横拓江南六省,由广西一隅向全国范围发展,由两万之众到号称百万大军,在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广泛响应下,迅速形成近代中国人民反封反帝和讨儒反孔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这次革命,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体,联合壮、瑶等兄弟民族的人民共同发动的,各族人民的团结战斗,是革命迅速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革命团结,深入批林批孔,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土地上,除汉族建立的两宋政权外,与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在进行有关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史的教教学时,我认为应充分认识该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还应体现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有关原则:“中国历史除叙述汉族的历史外,也要叙述少数民族的历史,体现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体教学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