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对毛泽东一生思想的研究进程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尤其是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鲜为人所关注。本试图从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中勾勒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师古、探原、穷本阶段;第二,重体、务实、尚理阶段;第三,思变、伐古、革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晚清重臣张之洞从小接受的是正宗的儒家思想教育,一生为维护纲常名教及清王朝的统治而鞠躬尽瘁。这位儒臣的思想后来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洋务思想。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第二,是他特有的宦海生涯;第三,是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文化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面启动、南巡讲话三个阶段。其主要内涵是: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第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性质;第三,“三个面向”的文化建设方法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论”,邓小平文化现代化思想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宋代为配合武举、武学的考试、教学所需,由官方整理、刊布《武经七书》。《武经》勘定本与其它各本相比,有如下改动或不同:第一,删去了对君王不利或不礼貌的言辞;第二,强调“义”;第三,删去了与军事关系不大的内容;第四,在文字上受古文运动影响,语言简洁而意义显豁;第五,偶有误改。宋人所选的《武经七书》在思想内容上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强调仁义道德,注重礼仪;在文武关系上,则侧重于“文”。  相似文献   

6.
《选》李善注引用《庄子》一书的句颇多,仔细研究起来,可以看出庄子作对于后世的影响。本拟从四个方面阐明:一、形成词语成话及典故;二、形成名寓言;三、形成互相认同的基本观点;四、形成个别人的主体思想,融进了人生观,甚至成了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待诏题跋》是由文征明对诸多书作之题跋汇集所成。在《文待诏题跋》中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书学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崇尚古雅,心仪晋宋,视二王为极诣;第二、重视法度、渊源,讲究出规入矩;第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第四,重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看重书家个人修养的积累。《文待诏题跋》不仅对明代书坛,对后世的书法练习及书法研究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4年秋我区初中将使用七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与原先使用的“人教版”《思想政治》相比,新课程《思想品德》最大的特色是:淡化概念的学科规范,减少正的阅读量,更加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以学生初中的学校生活为起点,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成长中的学生个体和变化发展中的集体、国家、社会,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设定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人色彩的主题,通过课前语、正、图像、情境、案例、问题的组合,辅以探究体验、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这些特色,我认为《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现以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三课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具体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管子》、管仲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第一,司马迁与管仲都是行大义不羞小节之人;第二,司马迁继承了管仲及《管子》以富为荣、以利为重的经济思想,并认为“平准”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源自《管子》;第三,在重民、爱民思想上,司马迁吸收借鉴了管仲及《管子》思想。试图于儒、道之外追溯司马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由宋代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校订、合刻而成的《武经七书》 ,是我国传统武学中的最高经典 ,被称为“兵法中的兵法” ,也是世界上首部兵法丛书。该书不仅武备兵学思想深邃 ,而且也深藏着儒家的仁本思想 ;不仅是一部治军之兵书 ,也是一部治国治政之书。游朴是明代的一位官员。他不仅从儒家学说中吸取为官之径 ,而且也从《武经七书》中吸取治国治政之韬略 ,使他在为官的一生中体现了“智、仁、勇” ,“清、慎、勤”的清官特色和“三主法曹 ,无一冤狱”的严明执法精神。本文从“仁本第一 ,文武兼施”、“重视国防 ,加强守备”两个方面来论述游朴从《武经七书》里吸取治国治政之韬略 ,以丰富其仁政惠民的思想、治国治政之经验 ,同时也加强他武备思想的形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所作,显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周绍恒先生认为,慧震卒于梁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还乡国的时间为普通七年九月之前,因而推出刘勰卒于普通四五年间的新说。笔者认为周先生引的史料有误,因而推出的结论不实。慧震与刘勰在定林寺撰经,功毕回乡国的时间应为湘东王第一次任荆州刺史的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卒年应为湘东王第二次任荆州刺史的太清元年正月至二年十月之间。因而,刘勰应卒于大同三四年间。  相似文献   

13.
论苏赋     
文章分四个部分:首辨伪,认为《苏轼文集》所收苏赋27篇,有两篇非苏轼作品;次编年,考订了前人编年有待商榷之賦;次分体,认为苏賦诸体皆备,他以文赋闻名于賦史, 但他的多数赋仍是骈赋和律赋;最后是苏赋分类,认为苏赋题材十分丰富,含议政、纪游、吊古、咏物,苏轼不善饮酒,而咏酒赋特多。  相似文献   

14.
李端棻对中国以及贵州教育的贡献是:最早提出改革中国封建教育的方案,在戊戍变法中,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开办京师大学堂等等,晚年在贵州继续鼓吹改革,传播启蒙思潮,发展新学。在中国的近代教育中,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在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中提出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这些教育改革思想的发展与近代教育改革进程的阶段性相吻合,也与他的文化观相联系。其教育改革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中。从他三个阶段的改革思想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改革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但尊经读经是其中一以贯之的内容,这就使他的教育改革具有卫道守旧与实用革新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是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结束近六十年之后第一次深刻的、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变革。然而,这场本应是顺乎天意民愿的变法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文章通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中改良派的分化阐述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刘光第缘何走向维新之路,其原因有三,第一是“三爱”思想,即爱国、爱民、爱乡,三者合一,促使刘光第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众、家乡连接在一起,最终助推了他走向维新之路。第二是家贫与出仕,生活的困苦促使他必须出仕,必须有所作为,参与维新乃是路径。第三是自身素质,如忍耐、勤勉、慎言、变革思维、忧患意识等,这有助于他与维新派思想上的相通、暗合。总之,刘光第走向维新之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笼统地将之归为爱国一点,不足取。由刘光第推而广之,我国传统士大夫走上维新之路,在近代社会大变革的舞台上分化、转型而生成新的认知,其中自然蕴涵着共性的存在——爱国情怀,而其个人的内在因素及自身素质,也是左右其分化结果的重要所在。这种历史发展的个性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探求近代社会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8.
魏侯非常重视人才。其重贤用人之道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旧制,选贤任能;二是思贤若渴,极力访求;三是重诺守信,以诚待人;四是任人以能不以行;五是心胸阔达,善于纳谏;六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作为魏国强盛因素之一,魏侯的重贤思想和用人举措无疑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是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结束近六十年之后,第一次深刻的、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变革。然而,这场本应是顺乎天意民愿的变法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文章通过分析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的表现,使我们能全面地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