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9,26(6):7-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文化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当代散文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其标志是这时期拥现出一批优秀的散文家,而余秋雨则是其中的位使者。这位写出了《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专著的著名学者,近期又连续推出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三本散文集。在当代多元的散文格局中,余秋雨的散文因其鲜明的个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其热切的文化关怀和独特的文化况味;以其高标远举、厚重深邃的审美品格,在散文创作的领域中开拓了一方卓尔不群的新天地。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显示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重返大家气象:秋雨散文的超越马元龙随着《收获》专栏上的陆续著文直到今天《文化苦旅》的结集出版,评论界终于打破了审慎的沉默,对横空出世的秋雨散文作出了应有的反应。著文的各家都普遍感受到了秋雨散文的不同凡响,然而如何对这种“不同凡响”作系统而深刻的分析与...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现代文学中唯一存活的古典"(李书磊《散文作为一个问题》)。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相对于诗歌、小说、戏剧,在其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无论在观念、体式和创作手法上,都显得较为封闭和保守。进入新时期,思想个性的解放,封闭体制  相似文献   

5.
一、忧患意识与悲壮之美读秋雨散文,总有一种沉重而苦涩的愉悦感产生。这是因为,余秋雨先生的社会良知、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一改散文写作的惯常姿态。他既不做生活的旁观者,用闲适恬淡的心境去优雅地品评生活,也不摆出儒者哲人的超然姿态去居高临下地指教别人如何生存,更不在模式化的套路中托物言志地高唱些矫情的颂歌,而是去捕捉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大课题、新课题加以阐发,震慑读者,警诫世人。于是,他的作品便在更高的层次上显示出文化的启蒙与教化的功能。同时,秋雨散文也是大气的,这表现在它的不媚时俗,该歌则歌,当哭则哭,热情彰扬…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散文正以博大的文化内涵、恢宏的篇章构架和恣肆的激情文采日益折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它不但唤起了读者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重新认识,而且也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创新提供了杰出的范例。多年来一直呼唤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语文教育。没有任何理由漠视余秋雨散文的存在及其积极影响:相反,中学语文教师应对秋雨散文予以热情的关注。使之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攀蜀道,忆孔明;登雅阁,思兰亭。涉巴山蜀水,览千古名流;煮酒论英雄,挥毫扬正气。读《秋雨散文》知古今。从那青石纹路的封面上,我感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特有的古朴神韵,思绪也随之延伸开去……我来到承德那四面盘山的避暑之地:木兰围场里满清贵族骄狂的杀气,迎面而来,一片康  相似文献   

8.
陈林森 《读写月报》2022,(23):18-20
<正>张晓风是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女作家,而以散文成就最高,海峡两岸评论界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阎纯德说,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张晓风“给华人世界烹制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大餐”;著名作家余光中评价她的散文“亦秀亦豪,淋漓健笔”。其代表作《行道树》《敬畏生命》曾被选入大陆语文教材。张晓风的散文思想至深。从她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秋雨散文与语文教育成都玉林中学李镇西余秋雨散文正以博大的文化内涵、恢宏的篇章构架和恣肆的激情文采日益折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它不但唤起了读者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重新认识,而且也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创新提供了杰出的范例。多年来一直呼唤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语...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字面上看是游山玩水,造访名胜古迹,其实则是在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相互交融中,在饱含深情的文化苦旅中挖掘沉积千年的人文内蕴,以理性、深邃的目光,追寻华夏文化本源、历史精魂和浓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散文家。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就是一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合集。自《从文自传》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下了《湘行散记》、《湘西》两部散文长篇。前者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沿途见闻纪实;后者  相似文献   

12.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13.
趣说散文     
陆文夫:真情实感是为文对散文也很难下什么定义,有些国家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都称之为散文,连小说也包括在内。中国人好像也是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归入散文,只是不把小说包括在内,但也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故事。我小时候读过《古文观止》,长大后便认定像《滕王阁序》那样的文章是散文。后来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认定这是白话散文。再后来读鲁迅的《秋夜》、《风筝》、《过客》,又觉得散文与小说,与短剧有些难分。《过客》虽是散文,却用了短剧的形式,那《风筝》可以发展成短篇,《过客》简直可以成…  相似文献   

14.
<正>余秋雨先生被公认为当代散文大家。我最近才拜读《秋雨文集》,从《借我一生》中了解到原来这么有名气的作家写散文却是"半路出家",早期从事的基本都是戏剧理论创作研究,辞职之后才以"写散文为生"。在回忆性散文《借我一生》中,余先生回忆了幼年时期接受启蒙教育和奠定扎实写作基础的过程,我感觉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余先生四岁入学,可谓是超前入学的儿童。一个四岁的小不点儿,在学校用毛笔写字,常常满手  相似文献   

15.
当我抱着《文化苦旅》欣然自乐,准备登记借阅时,朋友告诉我,秋雨的作品最好不要阅读。拒绝秋雨?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拒绝他绝顶的文字功夫?是拒绝他选择了漫长的文化旅程?是拒绝他含蓄的批评,优雅的褒扬?还是拒绝他抖出了老祖宗的底,挖出了在地下埋了上千年的根? 一直以来,我对秋雨散文有一种特别的  相似文献   

16.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给大家的印象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确,散文篇幅小,结构不复杂,但是其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面对散文,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可以说"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散文作品人文性的表现。但是现如今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有感,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缘起。  相似文献   

17.
一、文化散文概念的提出 中国的散文创作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人们在阅读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从鲁迅、瞿秋白,到郭沫若、茅盾、巴金、周扬,散文创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现代人更多地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散文创作的束缚,一些作家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小家碧玉、风花雪夜、纠缠于个人心灵鸡汤的扭捏流露的迹象,散文创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一个波浪壮阔、蔚为可观的“文化寻‘根”’热潮,一些以写小说和诗歌而闻名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以反思批判、张扬个性,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散文创作在这一时期则表现的平稳、凝重、缓慢,散文作家没有赶上“文化寻‘根”’热,但是,在小说、诗歌中的文化热消歇之后,于八十年代后期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散文定义,它部分指出了散文的“外延”,而没有揭示散文的任何“内涵”.散文比较尴尬.小说可以有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有“人物”“故事”“环境”等三要素;戏剧可以有戏剧冲突、情节突转;诗歌可以有韵律、节奏……散文呢,散文有什么呢?有“形散神不散”,我们一直这样习惯性地指称散文的特点.但小说的“神”能“散”吗?诗歌的“神”能“散”吗?小说、诗歌的“形”就整齐划一吗?看来,“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散文的专利.那么,散文究竟有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