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连乘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八册第一单元《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六册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册的连乘应用题与第六册的连乘应用题不同,其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杂归一应用题的教学做好辅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  相似文献   

2.
九义教材第六册新出现的两步应用题有连乘、连除应用题和归一、归总应用题,这是两步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学习简便算法打好基础.归一和归总应用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比较多、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两步以上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现教材在编排上与原教材相比较,突出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 13 9页至第14 2页。  复习目标 :   1 进一步认识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2 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并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3 懂得归一应用题与归总应用题的联系和不同之处 ,能较熟练地列综合算式解答。  复习重点 :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应用题和归一、归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 ,理清解题的思路。  复习关键 :真正理清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插板。  教学过程 :  一、回忆知识 ,沟通联系。   1 提问 (讨论 )。   ( 1)这个学…  相似文献   

4.
一、难点分散化。对于比较难学的内容提早作孕伏。如在教学第六册P99连乘应用题时,用两种方法综合解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法教学第六册两步应用题凤庆县教研室杨兆祚“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速乘和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是在两步文字题综合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各种应用题都要求学生在分步列式解答基础上进行综合列式解答,连乘和连除应用题,还要求学会用两种...  相似文献   

6.
探索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教学片断沈长生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00页的例1,是一道具有两种解法的连乘应用题。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不用的解题途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将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介绍如下。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基本训练题:1.根据...  相似文献   

7.
【导学内容简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例3~例5”(第107页~114页)是反映正、反比例关系的归一、归总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组应用题是在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 :进一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 ,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学好这部分知识 ,对于培养联贯、有序思考能力 ,学好较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渗透函数思想 ,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 ,都是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归一、归总应用题两…  相似文献   

8.
笔者听三位老师教学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62页应用题例6,设计的准备题各不相同,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甲先让学生解答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然后要求学生将它改编成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即例6)。教者这样设计准备题,是从学生已学过的连乘应用题出发,意图从连乘与连除的互逆关系来引入新知。但是,由于准备题和例题都是两步计算,准备题的起点比较高,难点并未降低;加之解答准备题的思路与解答例题的思路联系不紧密,准备题的铺垫作用不明显,结果学生不仅改编起来有困难,而且解答例题仍较费劲。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汁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简析及教学沈长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  相似文献   

12.
归总应用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应用题包括连乘和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本节课教学的归总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最后一道例题,到这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已基本结束,要使学生达到一般的两步应用题都能解答,教好归总应用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以后学习三步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自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回用题的能力和初步老养学生育联系、面变化地思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确定不芍课的教学目标是:(l)…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页例5、例6。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为解答两步应用题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使...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中的例1,是具有两解的两步应用题,现分别简介三种不同的教法并作简要的评析。例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教法A:1.复习连乘算式的计算及一般的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题目略)。2.出示例题,指导学生读题、审题。3.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按“可以先求出什么,该怎样算,再求什么 ,该怎样算,应该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教法B:1.复习:在下面题中补一个条件后再解答。(1)商店运来,每箱布鞋卖12…  相似文献   

15.
由一步计算发展到两步计算,是学生在认识应用题结 构和学习解答应用题方法上的一次飞跃。解答两步 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两个相互关联的已知条件提出 一个中间问题。怎样找出这个中间问题是教学的难点,九 年义务教育教材在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独立成块编排了 连续两问的加减应用题。这样编排,既可以提高学生解答 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又对集中地为第四册第一单元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怎样搞好这部分 教材的教学?根据我们的试教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内容。在应用题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应用题中安排了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1.教师接两种思路,把例1改编成两道都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作为准备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每箱卖多少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和第七册课后习题中,出现了两道应用题,选用的数据超出了学生知识范围,给学生解题带来了困惑。题一: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4个同学,一共收集到废钢铁528千克,平均每个同学收集了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本题是学生学过连除应用题后,编排的一道巩固练习题,意在加深学生对连除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列  相似文献   

18.
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应用题包括连乘、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和归一、归总的两步应用题。通过教学,一方面巩固乘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同时使学生掌握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归一和归总这两种应用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两步以上的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单元复习时可酌帽安排1—2课的进行扣7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四a四周围的结栩将征和解题步法。一、辜本练习。1.回自们宣(巩固常见的Q’X$)。2.许无条件风问题,目列式解自(日当)。(1…  相似文献   

19.
连乘两步应用题是六年制课本第六册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探索两种不同的解题途径,这是两例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两种解法的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另外,两种解法相互检验的教学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