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秀州望族的婚姻史料中可以看到若干宋人婚姻的特点。在宋代秀州望族婚姻缔结的形式中表亲婚与世婚制仍旧较为常见。一个家族婚姻择取的转向则是其家族家势沉浮的一个侧面反映。同时,秀州望族婚姻缔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一个家族所缔结的姻亲地理分布的伸缩,亦正与其家族政治地位的沉浮有密切关联。这些实际上都是因源于宋人家族婚姻的缔结主要依据“门当户对”及“地缘便利”的原则。这样的原则对于望族来说可能是维持其家势不堕的一种策略。但更应是“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这样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士族以家族为单位加入,长期操纵政权,并享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特权和优势。由于婚姻能保证血缘的更替,它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士族的婚姻等级森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封闭的身份内婚,主要有与皇族的国婚和与士族的门第婚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历史之光的心灵折射。中国古代文学缘其前期以正统的雅文学(诗文歌赋)为主,基本上表现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情趣心态。出仕还是隐处,不仅是政治态度、哲学观念、审美取向及行为方式,也是每个文人仕子终其一生的价值选择。因而,分析众多创作主体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际时,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就是对整个古代文人以出处咏叹作主题的创作的宏观把握。限于篇幅与题目,本文以考察唐以前的文学现象及文人心态为主。  相似文献   

4.
金东舫 《华章》2011,(2):51-51
汉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兴盛于汉代,400年一直没有衰竭。魏晋以来,文人作赋大有人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5.
《晋公子重耳之亡》是《左传》中描述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内容大量涉及到了春秋贵族中的婚姻形式及婚姻思想。其婚姻形式主要表现为抢婚、赠婚、血缘婚、再婚等,同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不同的婚姻形式下产生的"正妻"、"嫡子"等思想以及婚姻为政治服务的政策方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自有婚姻以来,就有了对婚姻的种种约束,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的束缚,使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只有在唐代,在唐人小说中我们才看到了妇女婚爱的自主、自由的曙光。唐人小说以私奔式、偷情式、一见钟情式以及对婚姻自主意识的追求来表现妇女婚爱,颇具浪漫色彩。中国文学的婚爱描写由古典之爱到浪漫之情的转折开始于唐人小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的文化开放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婚姻缔结注重门第,范阳卢氏家族与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通婚较为频繁,与北魏拓跋氏有政治联姻,北朝后期通婚门槛有所降低。除门第婚外,范阳卢氏在婚姻上还存在财婚、近亲婚、异辈婚、改嫁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怀在古代自传中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写照。在古代自传中,能在仕与隐中做出十分坚定的选择的传主可谓寥寥无几。在大多数传主身上,仕与隐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只是有的传主隐藏得较为成功,而有的传主则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但正是这冲突的存在,使得古代自传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媵嫁婚是春秋时期贵族婚姻的一种重要形式。春秋经传所载的媵嫁制度与史实不尽相合,反映了媵嫁婚在诸侯政治联盟中所起的作用。而从起源上看,其“以姪娣从”的内容虽与姊妹共夫制有一定联系,但更多地体现出贵族婚姻的政治性。在这一婚姻形式中,贵族妇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结成政治联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东晋皇室婚姻是东晋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东晋皇室婚选标准,皇室婚姻的特点及皇室婚姻与政治关系的进行探析,试图说明,在研究东晋士族婚姻和门阀政治时,皇室婚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救世理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古代文人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其对文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日常政治、社会生活之中,更渗透在文艺创作与传播之中,同样对古代戏曲的创作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使“发愤补恨”成为戏曲创作及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二是形成了戏曲传播中劝善惩恶,有益风化的文艺功用观;三是戏曲叙事模式中团圆主义的泛滥;四是促使文人剧作家自觉总结和反思历史,赋予中国古代戏曲以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文人戏曲家的文学基础常常是建立在诗歌、古文以及八股文之上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和熏陶成为了文学戏曲作品生成的主要文化来源。明清时期,人们接受文化教育所读的书主要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教材,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帮助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经典的历史书籍《史记》《汉书》;通俗性的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自身要具有一定的修辞来保持艺术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文人的观念中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风情"的。  相似文献   

14.
阶层外婚指来自不同阶层的男女之间的婚姻。西周时期的绝大多数婚姻是阶层内婚,但也存在少量阶层外婚。后者包括丈夫地位高于妻子和妻子地位高于丈夫两种情况。在这些阶层外婚中,夫妻双方精诚合作、共同拼搏是实现进一步向上流动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地位高的一方会有意无意、偶然必然地提带另一方,使后者地位提升。当时有些女子因婚姻使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还有一些男子通过婚姻使自己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许多文人名士因拒绝入仕或被迫卷入政治旋涡而遭杀害。皇甫谧却隐居田园,终身不仕,以独特的乱世自存之道,不仅平安度过了一生,而且在文学、史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相似文献   

16.
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是指他们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因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出仕元朝学官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困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它源于遗民词人在生存困境和宋元文化环境对比中激发起来的遗民意识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以英雄传奇为题材的小说,但在内容上包涵甚广,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宋元社会的世俗文化。婚姻文化作为世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体现。其中,入赘婚姻、典身婚姻、抢劫婚姻和改嫁婚姻这四种特殊的婚姻形态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历史渊源,从侧面展现出宋元婚姻文化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两性之间在性和生活的一些其它方面,具有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一种社会关系。它随着权利与义务的形成和发展,而在两性关系中发展起来。规范相互权利与义务的范围与程度,经历了群婚、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和野合婚、走访婚、对偶婚两个方面的演变。各种婚姻形式在这两条互相垂直的发展方向中处于不同座标,呈现出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不同的婚姻形式。群婚和野合婚是最原始的婚姻形式,作为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起点,通常二者处于对应状态。但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民族中,一方面发展为群婚、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另一方面则分别表现为野合婚、走访婚、对偶婚。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王需 《文教资料》2009,(2):8-10
唐宋诗词中出现了“男子而作闺音”现象,本文试从词史发展、诗词的表现手法、文学审美心理转变及诗词所寄予的政治内核等方面做一探讨,同时指出这种现象对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婚姻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深远的古代社会里,"烝婚""报婚"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与古代的父权制、种族观、人口的繁衍及政治外交息息相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探析"烝婚"、"报婚"这两种婚姻出现并存在的原因,以祈对古代的社会政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