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易学界目前将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统称为数字卦(泛数字卦论),有的学者由此推论《左传》《国语》所录筮例乃伪造。但是,可以存在另一种解读范式:第一,《筮法》诸例卦并非整理形式的筮数,而是二元符号性质的例示卦(示数卦),因为存在泛数字卦论的反例,《筮法》第十三节"行"的卦局容纳两种相反数序,这说明《筮法》诸例卦不能统称为数字卦,而数字卦只能有一种数序;第二,马王堆帛书《周易》显示,阴阳符号画作"—""∧",在孔子研易之前已成传统,这佐证了《筮法》诸例卦之为二元符号卦的可行性;第三,在不能否定《左传》《国语》整体之真实性的条件下,去否定其诸筮例的真实性,说明泛数字卦论存在强大的刚性阻力,不可信。应该说,清华简《筮法》示数卦是先秦易学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爻象、爻群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4.
<左传>、<国语>所记载春秋时人应用<周易>筮占或论事的例子,上承上古三代筮法,下启两汉易学,是<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珍贵材料.春秋时期的占筮开始了<易>学哲学化的进程,是<易>学史上义理派学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5.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6.
《周易·说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说卦》的意义、《说卦》在《易传》中的位置、《说卦》形成之时代及其作者等方面 ,肯定《说卦》之成约于《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同时 ,其作者应为西周至春秋之筮官 ,孔子整理《周易》可能包括《说卦》在内。  相似文献   

7.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易》制作年代试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系辞系统之最终编订,当在周代王官之内。要探索《周易》系辞系统的制作年代,必须分清楚系辞(卦、爻辞)的编订年代和系辞(卦、爻辞)所引用的古歌、文献的制作年代。《周易》卦、爻辞所引之古歌、文献,系出自周族旧典,有的年代相当古早;但《易》到西周中晚期(宣王之世)已基本定稿,最晚收入《易》卦爻辞的歌诗、谣谚应不晚于宣王之世。“宣王中兴”与《诗》、《易》文本的编订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由《左传》的记载可见,春秋时期王官之学废除、周礼被僭越废弃,礼乐文化下移。  相似文献   

10.
《周易内传·发例》为王夫之晚年老成圆熟之作。在《发例》中,王夫之不仅精炼地陈述了他对《周易》长期研究的成果,而且批判了历代解释《周易》的各个流派,纲领性地总结了近三千年的易学研究史。一、关于先秦易学。对周易起源,王夫之提出四圣作易。他说:“伏羲氏始画卦,而天人之理尽在其中矣。上古简朴,未遑明著其所以然者以诏天下后世。幸筮氏犹传其所画之象而未之乱。文王起于数千年之后,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之心得,即卦象而体之,乃系之彖辞以发明卦象得失吉凶之所由。周公又即文王之彖,达其变于爻,以研时位之几  相似文献   

11.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 ,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 ,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左传》里记录了大量的龟卜和筮占的例子,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人再也不像商周时期的人们那样对卜筮崇信和依赖,它们在“国之大事”和日常琐事中失去了往日的决定性作用,于是本试从“卜先筮后”、卜贵筮轻、卜筮的衰败和衰败的缘由进行论述,并试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倡“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不断进行反省悔悟的思维方式,在《周易》卦爻辞和《诗经》当中,均有所体现;到春秋时期,此种警惕戒惧的观念,也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强调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而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明确地将“忧患”提升为范畴,自觉地倡导“忧患意识”,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理论体系,影响极其深远。历代易学家、思想家又加以凝炼和升华,使“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象征。《周易》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左传》、《论语》分别可以看作春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代表,通过对两部书中“莫”字用法的比较,探讨“莫”在先秦的用法,尤其是争议颇多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扐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折,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扐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16.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折,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17.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劫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析,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劫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18.
《国语》和《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史家多据此两书考察先秦历史。然而,在中国音乐史的视野中,这两部著作同样重要,它给我们呈现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以外的别一番面貌,这就是崇尚音乐、热爱音乐,上层人士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正是在这个音乐的时代,产生了关于中国音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概念,其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9.
《左传》对灾异、卜筮、梦象等神秘事件的描述,既是春秋时期巫风盛行的真实反映,又融合了作者“崇礼尚德”的理性精神,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对历史发展动因的思考.天命与道德合一的历史叙述,使《左传》呈现出“巫史交融”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