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周易》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周易》中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须从细微处着眼,防微杜渐,提高道德修养。正是这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胸怀天下、为国分忧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2.
忧乐圆融体现了忧患意识与乐天情怀的圆融统一,它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既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又出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能使人乐观超然的面对逆境。忧乐圆融体现了《周易》随时变通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艺术精神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小萍 《教学月刊》2007,(11):29-30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达。以后就有孔子"居  相似文献   

4.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5.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周易》哲学是塑造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础。它所体现的宇宙生成的“大极”学说、“阴阳和合”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特别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今天,《周易》哲学的基本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中,蕴藏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几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勤勉奋发、不屈不挠地去生活和斗争,它是中国人民创造出璀灿的民族文化,并使之奇迹般地世代相传、连绵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最早明确地提出“君子自强不息”(以下简称“自强不息”)这一命题,并赋予它以丰富内涵的,是《周易》。本文拟就《周易》“自强不息”说的立论依据、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略予分析和叙述。  相似文献   

8.
略论《周易》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周易》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保合太和”、“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重要思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社会主义新时期应当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太和”理念及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关于和谐理念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又以《周易》最为丰富。然而,它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又体现着怎样的哲学道理,我们确实不甚了了,仍然有进一步加以清理的必要。《周易》的太和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渊源。晏婴的和同之辨突显了相反相济、相异相成的道理,实乃《周易》"君子以同而异"的来源之一;孔子的"宽猛相济"所达到一种"和之至"的状态,也即《周易》所谓的"太和";而《论语》中有关"和为贵"的论述又开启了《周易》"履以和行"的先河。《周易》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上下交感;求同存异;分配公平;节以制度;树立与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变革,使社会充满活力;天人谐调。《周易》不仅在继承和阐发先贤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最高价值理想,而且试图将其付诸实践,所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和具体要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加以汲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阮籍哲学文本的逻辑建构和文学文本的意象创造,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继承《周易》"立象以尽意"而来的象思维,不同于王弼"得意在忘象"的以意为主的本体思维方式,凸现出的是感性、具体的"象"的独立价值,又以适合之媒介身份完成以象尽意的特殊功能。通过《通易论》和《乐论》两则哲学文本的细读,挖掘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思考文学文本中意象创造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易经》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还具有很高的学价值。《易经》封爻辞运用了与形象思维极其类似的创作方法-“观物取象”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并在章法结构上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易经》某些卦爻辞具有明显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183;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17.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楚辞》、《诗经》同为诗歌,但它们的艺术性质却有着极大的区别:《楚辞》重在抒情,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性,是审美的艺术;《诗经》要在讽谏,实为政治的工具,是应用性诗歌。它们不同的艺术性质的形成,与南北原始宗教不同的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原原始宗教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便立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而不在娱神;并在“政治中心”价值观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实用的传统艺术观。而楚国的原始宗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原始色彩,不带任何政治功利目的性。因而,从民间原始宗教脱胎而来的楚国诗歌,依然继承着原始宗教艺术的抒情传统,只不过是在更多的时候将宗教情感转变成了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9.
孙子对《周易》军事思想之吸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武的高祖父陈文子精通《周易》,孙子有条件在家族中学习《周易》。春秋时期已有运用《周易》军事思想直接指导战争的事实。《周易》中"师出以律","同人于野","左次无咎","击蒙","罔俘,裕如无咎"等思想在《孙子兵法》中都有更为明确的阐述和发挥。这证实,《周易》是孙子兵法的思想源头之一。了解孙子兵法对《周易》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益于我们今天对孙子军事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益于运用孙子兵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