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小说评点家,他批点的《西厢记》流播广远,为历来的戏曲批评家所推崇、珍视,乃至仿效.金圣叹戏曲评点中的地域性影响及其畸儒心态、超越动机和实用批评倾向,因为“晰毛辨发,穷幽极微”之笔,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体现,是我们把握、了解金圣叹的心态及文化人格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今存六种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的真伪与相互关系做一总结。其中,刊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简称“批点画意本”)问世最早,该书或即“暨阳刻本”,系徐渭“初年厓略之笔,解多未确”。《田水月山房北西厢》(简称“田本”)的正文与“批点画意本”同版,其批语比“批点画意本”多出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最为接近于早已失传的“徐尔兼藏本”。崇善堂刊《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是“田本”的翻刻本。李廷谟订正《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的底本是与“批点画意本”关系密切的王骥德校注本,其眉批则直接抄录“批点画意本”,虽不能说是徐评“真本”,但确系徐渭“真评”。以上四本都可归入“批点画意本”评语系统。《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与《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的正文和评语与上述各本有较大差异,显然不属于同一系统,很可能就是徐评“赝本”。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整体上具备一定内在的维系自身的评点体系,它体现在金批《西厢》评点体例、评点视角、评点功能的设定三组序列中,而就是这个体系,使金批以及作为载体的《西厢记》具备鲜明的金圣叹批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古代戏曲批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4.
戏曲评点在明代产生,《西厢记》是最早进入评点视野和现存评本最多的作品,堪为明代戏曲评点之代表。《西厢记》评点呈现出评点意图旨在娱情、评点方式渐趋系统、评点内容渐重叙事、评点美学重在求"真"等四个稳定的文学特征,表明戏曲评点在明代已经成熟,而这种成熟促使戏曲理论迅猛发展,戏曲文体也终得以独立于中国文体之林。  相似文献   

5.
清初毛声山批点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是明代已还《琵琶记》评点本中的集大成之作,毛声山从文情、文事、文法三维角度建构起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戏曲评点理论体系:"文情"的多层次性揭示了评点中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张力,"文事"探讨了历史与文学虚构的原则把握问题,"文法"是毛声山艺术经验的理论总结,从而为今天建设民族特色戏曲理论提供经典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克 《丹东师专学报》2011,(2):118-122,126
清初毛声山批点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是明代以还《琵琶记》评点本中的集大成之作,毛声山从文情、文事、文法三维角度建构起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戏曲评点理论体系:"文情"的多层次性揭示了评点中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张力,"文事"探讨了历史与文学虚构的原则把握问题,"文法"是毛声山艺术经验的理论总结,从而为今天建设民族特色戏曲理论提供经典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中,先后出现了“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剧学体系”三大体系。清初评点大家金圣叹所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叙事理论体系”的代表。“金批西厢”的主要成就,首先是金圣叹对《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主张青年男女“必至之情”的进步民主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其次是金圣叹从审美的高度,从戏曲创作规律方面,对《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他对戏曲艺术评点的重点,主要是戏曲人物的塑造、戏曲情节结构的规范和戏曲语言的  相似文献   

8.
凌濛初的戏曲批评,以《谭曲杂札》最具代表。文章就凌濛初针对"何、王之争""沈、汤之争"所作之评论,以及其与众不同的"本色说"、以"尾声"为代表的"作法论",进行了较为具体之观照。认为凌濛初于两场争论之所批所评,不仅皆持论客观、公正,而且颇具力度与深度,正当行者之所为,是其追求"元人风味"的戏曲认识观的具体反映。《谭曲杂札》之论"本色",不仅把"本色"与"当行"合而论之,而且还将通俗视为"本色"的内核,既机杼独出,又特色鲜明。而论"尾声",则着眼于"史"的角度,秉笔直书,融肯定与批评于一体,只眼别具。  相似文献   

9.
对于戏曲文学作品《西厢记》的学习 ,我们应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要重视单部戏曲的语言文本和作品内涵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整体的发展和特点 ,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西厢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整体“面”的学习 ,构筑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整体“面”的学习 ,就是要把握戏曲文学的共性特征 ,对古代戏曲的源流、结构、语言、舞台及音乐等进行一个总的了解 ,以确立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就《西厢记》而言 ,理顺理清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是一个必不…  相似文献   

10.
明代诗人李梦阳曾在宋末元初人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歌的基础上重新评点过孟浩然诗集,现有凌濛初刻《孟浩然诗集》二卷本。李梦阳的孟诗评点具有独特视角与一定的特色,可惜大陆学界对此不够关注。本文将对李评孟诗文本的生成、流传及其对孟浩然诗的阐释学价值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紧密,思构巧妙,各折之间环环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2.
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存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环,她的作用更表现在她是剧中剧外的联络人,既是剧中人物,同时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她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要求,但由于红娘的媒介作用,她不断地消解了矛盾冲突,致使戏剧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高潮,从而造成《西厢记》的价值弱化。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万历初,寓居南京的金在衡曾刊刻过一种《西厢记》。此书颇受时人关注,被誉为"善本",但不久即散佚不见。借助明清《西厢记》评点家的引述,可以了解金本正文及评注的内容,并对其价值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出金本乃是今存屠隆校正《合并王实甫西厢记》的底本。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的接受者就是戏曲的观众和读者,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民众、文人学士、统治阶层,分别分析其接受心理。从底层民众对《西厢记》的接受看,与三个因素有关:戏曲的主题暗合了接受者渴望自择佳偶的普遍心理;在红娘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了自我被肯定的愉悦;极富生活气息的喜剧表演风格为观众欣赏和喜爱。文人学士的接受心理为:文人对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戏曲优美典雅的语言为他们激赏。统治阶层对《西厢记》的接受与以下内容有关:作品不反对封建制度与皇权,认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图书馆典藏《玉梅香》传奇残本,为孤本戏曲。作者凤凰山民为清乾隆末年之后的作家。该剧创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后,受到《西厢记》、《红楼梦》等传统戏剧、小说的影响,尤其以《红楼梦》为最。该剧继承了文人剧作家文词化的创作倾向以及浓郁的抒情特征等传统,突破了文人传奇剧一生二旦的结构模式,在戏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李日华的《西厢记》分别是元杂剧和明传奇的代表作之一,习惯上并称为“南北西厢”。二者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一致,但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却又很大差异。北西厢紧凑集中,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简略,《南西厢》冗长松散,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的来龙去脉都比较完整.在写作风格上,北西厢比较典赡雅致,而《南西厢》在文雅中多了几分生活化气息。二者在情节和风格上的不同也导致后世接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古代情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沉淀积累过程。“西厢文化”一经形成 ,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主要表现在对写情小说 ,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影响。而“西厢文化”之所以会对古代小说产生重大影响 ,其原因在于才子佳人小说与《西厢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有近似之处 ;《西厢记》所描写的主人公的人生道路符合了文人的人生理想 ;《西厢记》中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的浪漫事迹为文人所艳羡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玉娇梨》是我国著名的两部写才子佳人的著作.一部是戏剧,一部是小说,体裁不同,二者所叙述的故事和描写的人物在某些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从故事结构、人物设置、对爱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两部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