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四六丛话》的学术价值与骈文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骈文理论著作,它收集资料最完备,并且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骈文思想。它注重骈文与《文选》、《楚辞》的关系,对骈文的起源、形成及发展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对骈文的形式与艺术也提出了不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骈文理论对清代学者孙梅的《四六丛话》影响很深。本文从骈文的产生和形成问题、骈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拘奇偶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与《四六丛话》骈文理论之间的关系,发现孙梅在骈文的产生、发展、对偶的类型、典源、情文关系、骈散融合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受文以载道、骈文失语传统和清初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清初骈文创作和理论发展处于低潮。其中,康熙时期的骈文理论代表了清代前期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反驳古文家对骈文浮华淫靡、内容空洞的批评,张扬骈文有助于实用、具有与古文并列的文体地位;对陈维崧、吴绮和章藻功等代表作家加以评价,具有迥异于前代的理论自觉意识;继承、发展晚明重应酬性四六交际功能,编辑四六选本,揭橥骈文创作特色和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理论自立意识。这些为乾嘉骈文复兴和理论创新做了较为充实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论《宋四六话》的体制特点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元瑞的《宋四六话》在体制上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文学的认识。《宋四六话》不仅总结了宋代的四六话,也体现了清乾嘉时期的骈散相争的情况,在骈文学史上有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一部较为系统的集大成式的骈文理论批评著作。在《四六丛话》中,孙梅不仅汇辑了明代以前有关骈文的批评理论资料,而且通过凡例、叙论与案语等批评形式,也表达了自己的骈文思想。孙梅认为:骈文写作应贯彻"以意为主"这一原则。基于这一理念,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骈文史观,并对许多骈文作家作品作出了极为精辟的分析、评论。孙梅对中国古代骈文所作的这些探讨,在促进骈文创作与人们对骈文艺术的认识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  相似文献   

7.
《四六丛话》所保存的李商隐骈文佚作《修华岳庙记》是十分重要的作品。它反映了唐开成六年重修西岳庙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文献价值。而且它也为研究李商隐早年的骈文创作活动和早年骈文风格提供了重要材料,填补了现存李商隐文章中无“记”文体的缺撼,有助于了解李商隐骈文的文学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梅的《四六丛话》是清代骈文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骈文批评方面贡献颇多。该书内容充实,体裁完备,征引广博,结构宏大,评论准确精当。所论及的问题较多,如骈文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创作主张及艺术技巧、关于历代作家作品的评点等。所论之处,皆脉络清晰,分析透彻,切中肯綮,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人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一部重要的骈文理论著作。关于此书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今根据书中对《金楼子》的引用,考证其创作时间在1783年至1790年间。  相似文献   

10.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为乾嘉时期骈文批评的代表.其主要内容有:点评历代骈文代表作家作品,特别是宋四六,标举典雅流丽为其主要风格;对宋四六话和元明骈文选本进行理论的剖析和得失归纳,从中追溯骈文发展史和归纳骈文形式特征;从骈散同源的角度,推崇骈文的文体地位.不仅揭示了骈文自足性和兼容性的文体特征,还显示了迥异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这不仅是乾隆时期汉学家崇尚实学,多擅长骈文的结果,更是四库馆臣对历代骈文批评的自觉继承.  相似文献   

12.
从清初到乾嘉时期,学术风气由理学独尊转变为普遍宗汉,"汉学"观念随之产生.惠栋第一个打出"汉学"旗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学师承记>进一步明确了"汉学"观念的内涵,并加以理论概括.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有不少人对"汉学"之名提出了质疑.而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汉学"之说实际上暴露了古人方法论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宋元骈文批评的批评话语、焦点、模式都有了新的风貌。其最重要的文献形态有三种,即四六话、笔记和序跋书信,这三种形态因作者群体、撰述宗旨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的体制特点。四六话是宋代诞生的新型骈文批评著作,它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建立在“应用”观念上的专门性骈文批评得以确立;笔记中的骈文批评复杂多样,相较而言有着“论事而及辞”、否定性语境和跨文体批评等特点;至于序跋书信则更多地趋于宏观性思考和表达,常常涉及骈文创作与批评中更核心、更根本的问题。理解这些文献形态的体制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骈文批评在宋元时期的特色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四六”之名指骈文是在中晚唐自然形成的,从柳宗元合成“骈四俪六”到李商隐提炼为“四六”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而这种提炼的基础应该是在中晚唐“四六”指骈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共识.晚唐以后,“四六”概念迅速流行,结集益多,日渐成为专指应用性骈文的专有各词.  相似文献   

15.
自柳宗元至李商隐,"四六"名称初步确立。李商隐《樊南四六》对"四六"名称的确定,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骈文的认识,也体现了李商隐融合骈散的意图。李商隐"四六"名称的确定在骈文学史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骈文从形成、繁荣到蜕变、复兴,一直受到各自时代文人的批评,即六朝至隋唐的反骈思潮与中唐、北宋反骈运动;宋代四六话对公牍骈文命意遣词、对偶隶事的探讨;清代学者对骈文文体特征、文统地位、发展流变规律等的全面总结。对这些骈文理论的研究,近百年来主要集中在隋、唐反骈思潮和清代骈散之争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对历代骈文理论作专题研究,注重从文本实践、学术思潮等方面来探讨骈文理论,骈文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为汉学复兴时代,训诂、考据之学成为乾嘉时期学术的主流,宋学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直到嘉道之际,汉学逐渐衰弱,宋学始有反弹之势。宋学代表人物方东树高举反汉大旗,对汉学家“舍理言礼”说进行了驳斥,对礼、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考辨方氏礼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整体学术思想与脉络,亦可从中窥探当时汉宋之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本无严格意义的骈散分别,基本上是泛文章的观念。乾嘉之际,阮元提出“文言说”、“文韵说”,理论上为骈文正本清源,使骈文与古文分途发展,促进了骈文在清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四六选本较多.从<听嘤堂四六新书>、<四六初徵>到<四六纂组>,构成了清初四六选本的发展轨迹.即形式上由各体四六文的辑录到部分四六文体的选录,最后到四六联句和段落的选择;内容上在古文骈文的对立中为骈文争取地位,强调骈文必须有用于世,并探讨骈文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骈文的名称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骈文的认识过程。骈文最初的名称应是连珠。之后逐渐有今文、今体、四六、骈体、俪体、骈俪诸称。从内涵来看,骈文是从修辞学角度划分出的散文分类概念,骈文就是由对偶文辞组成的文章。这种对偶应包括字数、意义、词性、结构四个方面内容。从外延来看,骈赋无疑应归属于骈文的范畴。骈文与韵文、文学等概念是交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