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民人格的核心质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缺少了独立自主,公民人格就失去了基础;二是公共生活的判断力与公民理性,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公民意味着对公共事物的理性参与,判断力就是进入个体理智地进入公共生活的基石;三是社会关怀,个体向着公共生活的开启始自个体的内心,个体之于社会的情感态度,这也是公民人格的基本向度,缺少了个体向着社会的积极情感,个体不可能有深入而持久的公民实践。学生公民人格的养成乃是以置身学校公共生活场域中的公共理性的扩展与公民责任的养成为中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2.
特殊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这是特殊个体未来生存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召唤.根据特殊人群的特点,公民精神培养重在独立人格成长和公共理性建构.遵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特殊个体应以独特发展促进独立人格成长,并在平等交往的民主生活情境中培养公共理性.教育者应致力于发现特殊发展潜能,为特殊个体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开辟通道,培植公民人格长养的生境,并使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有机融合,将公民社会的基础建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的拓展和公共生活空间的延伸打破了公民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以陌生人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公民社会更仰仗和依赖于公民个体的理性自觉,培育公共精神、提升文明素质的时代课题因此凸显。以公共精神为核心,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宽容的美德、平等的精神以及开放与自由的心态等在内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公民文明素质的观念系统。加强法的教化和外在行为礼仪的教育和培养,是公民文明素质外在行为系统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教育成人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公共生活这一基本场域。公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生活,惟有个体理性的参与才能促成公共生活的秩序与和谐,个体的公民品格也可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得以形塑。公共生活的展开意味着公共善、正义、友爱等基本价值在公共空间中的显现,个体向着公共空间开放、追寻公共价值的过程,反过来也是公共生活与公共价值拥抱个体、共同体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个体进入公共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展现自我、充实自我的同时进入公共生活价值熏染之中。进入公共生活,向公共空间开放,接受公共价值的熏染,在造就公共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中,让个体成为活在公共生活中的真实个人。  相似文献   

5.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49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过程是由公共权力机构为梳理社会公共问题、整合相关利益关系及开展相关公共服务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其目标群体主要为具体的公民个体.在公民个体与公共权力机构之间的利益传达与政策反馈路径中,公民社会扮演着中介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政策自身的理性追求与完善,一定程度上诉求并保障了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完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而公民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8.
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共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学校生活实践本身就应该成为公民实践的范型,成为开启学生公共生活视野的精神窗口和直接依据。教师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主要体现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学生的理解、指导与解放,师生平等交往与学校公共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教师置身其中,秉持爱与正义的德性,保持日常生活中足够的价值自觉,持守从个体自身出发的教育实践,尤其而显明教师自身作为公民人格的示范。教师自身的公共实践与公民人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公民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11.
新公共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公共行政部门改革的重要方向,成为各个国家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具有重大意义。新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公共人力资源战略和策略进行重新思考和变革,公务员职业化即是其中有效且有现实性的关键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为公务员职业化提供了法律基础,但仍然需要构建公务员的职业化体系和实施框架。公务员职业化体系是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公务员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流程为横向体系的整合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2.
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尚存在对当事人公开和对社会公开内容混同,制度内容难落实之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法律规范对两种对象公开的权利依据不明,以致对二者公开的内容不清;而且尚无保障社会公众实现旁听权的有效机制。因此,相关法律规范必须对两种对象公开的权利依据及其公开的内容进行界分,司法实务部门配备保障落实公众旁听权的有效机制,方能真正贯彻落实民事公开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3.
民事公开审判制度重在兑现,而我国现行民事公开审判兑现过程中存在公开审判制度和实质精神未能实际兑现的问题。要兑现现行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必须确保旁听的实际运行,确保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开庭审理,确保公开质证的有效进行。要兑现民事公开审判实质精神,首先法官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思维过程应当公开;其次应当切实保障公开审判中的司法独立;最后是应当严格把握公开审判的公开形式和公开度。  相似文献   

14.
公共权力意识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政府权力的公益性、公共性原则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自觉意识。公共权力意识对政府政策执行及防止腐败具有积极作用。西方国家公共权力意识是西方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教育,对提高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桂系为了巩固广西这一后方根据地,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并根据三民主义的精神制订了"三自"政策,其中实施"自给"政策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开展公共造产运动.广西"新民团"是公共造产运动的主力军.在新桂系的组织下,民团举办了大量公产,对广西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同时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调解制度,顺应了法律纠纷解决多元化的时代要求。但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规定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的实际可操作性。为此,我国法律应严格限制调解程序的启动时间、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公告审查制度,同时完善调解协议内容、细化审查标准,以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事公诉权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公诉制度有利于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民事公诉权的理论基础是诉权人权论和检察职权论,而其现实依据则是现实中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垄断、倾销、不正当竞争等社会现象的存在,比较国外成功的民事公诉立法和司法经验,在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民事公诉制度是指通常以公诉机关身份出现的检察院,为了维护特定情形下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重要权利,以原告的身份提起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对支持起诉原则的扩展,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实体主体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在我国也悄然兴起。它的兴起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增强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更好地保证了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公共性;另一方面,它又引致了政策的不平等性,增加了政策制定的社会成本,削弱了政府权威。为此,我们对公民社会的兴起应持理性的态度,正确地引导,以便使它在政策制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