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出版者,他编书、卖书;作为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买书、藏书,并为每一个人提供阅读的机会。他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致力于文献的保护与流传,使卖书、买书的事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我国近代文化事业良性循环的典范。他就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的张元济先生,他的文化事业整体观对我国目前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8,(3):40-46
近年来,《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天籁之战》、《梦想的声音》等音乐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音乐真人秀节目的语境粘连与文本阐释透射着"文化杂糅"的种种表征,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等不同文化样态进行混杂、交合与碰撞,并生发出新的意义。本文借鉴后殖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通过历时性视角呈现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轨迹,认为音乐真人秀"文化杂糅"经历了从突显精英文化到强化草根文化,再到倚重精英文化,直至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共存的历程。"文化杂糅"的过程蕴藉着"他者"想象,"他者"作为关照"自我"的一种参照对象,把"他者"纳入音乐真人秀节目自我地域的范畴,并进行创生糅合,既可以借鉴"他者"的优秀成果,又能够检视"自我"的文化境况。  相似文献   

3.
黄丽丽 《兰台世界》2013,(Z2):71-72
<正>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曾提出"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要为文化建立档案;要建设档案文化"四点,阐述了他对"档案与文化建设"的最新研究与思考。他回顾了10多年来全国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与取得的巨大成绩。他提出,档案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要主动服务,不断延伸与扩大档案利用面和作用领域;要善于运用新的文化形式,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享负盛名的传播教育及研究中心,尤精于国际传播、新媒体、流行文化和大中华传播研究,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广泛聚集海内外学者,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台与祖国大陆乃至国际华人华侨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为国际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在文化研究领域,他深入亚洲流行文化研究和理论建设,成绩斐然;在媒体全球化研究方面,他注重研究文化产业和在中国与亚洲的跨国媒介企业,建树颇高;在香港本土文化研究方面,他潜心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在面对好莱坞和其他国家强大竞争下的生存途径,观点独特;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他致力于培养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传播人才,理论创新……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冯应谦。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享负盛名的传播教育及研究中心,尤精于国际传播、新媒体、流行文化和大中华传播研究,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广泛聚集海内外学者,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台与祖国大陆乃至国际华人华侨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为国际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在文化研究领域,他深入亚洲流行文化研究和理论建设,成绩斐然;在媒体全球化研究方面,他注重研究文化产业和在中国与亚洲的跨国媒介企业,建树颇高;在香港本土文化研究方面,他潜心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在面对好莱坞和其他国家强大竞争下的生存途径,观点独特;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他致力于培养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传播人才,理论创新……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冯应谦。  相似文献   

6.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他的终生追求,多年来,他一直走在探索与发现,开拓与创新,弘扬与传承的文化之路上,默默地践行着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李振粉 《今传媒》2012,(5):143-144
成龙,一个对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来说都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声望与影响的电影人。从最初的喜剧电影《醉拳》开启他的谐星之路开始就一直影响着国内外的影迷,而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一直没有忘记的是自己作为中国人的那种信念与自豪,作为华人代表的他身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形象、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在他的电影里很容易就能"读"出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解析成龙的文化形象这点出发,借以使影迷不仅在电影方面了解成龙,更能够在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他。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研究的开拓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他的传播思想.他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以及大众传媒同社会与文化的联系来审视大众传播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深圳市委前任宣传部长杨广慧著《投向新视野》一书,对深圳特区的宣传思想工作,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与体会。 杨在书中讲到企业文化,他归纳了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特别着重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他说西方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环境、价值观念、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10.
怀念范泉     
范泉生前虽然历经坎坷,遭遇无数次的磨难,但他献身祖国文学与文化事业的志向与决心没有丝毫的改变,越到晚年,他的这种志向与决心越加坚定。范泉以他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文学与文化园地里辛勤耕耘的业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回忆起来,我与范泉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姚珺 《新闻世界》2014,(12):155-156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2.
新书·观点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曾艳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一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该书的主要观点有:卡夫卡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与他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的身份密切相关,他碰巧又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在艰难的人生生涯中不断地更换职业角色.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与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本文重点阐述沈从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缪荃孙是我国近代著名大学者,他一生与图书、图书馆事业结缘,在史学、方志学、金石学、教育学等领域成就斐然,对乡邦文化也多有贡献。他是江阴人民的骄傲。今天图书馆界纪念缪荃孙,不仅是传承文化,更需要发展好图书馆事业。  相似文献   

15.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是20世纪英语世界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伯明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威廉斯关于文化的定义和分析是任何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应也无法忽略的。他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文学、文化、戏剧、传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早期的作品《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被认为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6.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从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度 ,剖析了大众传媒在新教伦理向享乐主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蜕变过程中的社会作用 ,从而把大众传媒与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透辟分析 ,对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批判 ,体现了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 ,但其新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又决定了他的这种批判是温和的、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7.
黄海南先生与我同为70后。初见他时,就深切感乎于他骨子里江南才子的风度,恍惚间他就是从年代大戏走出的男主人公。他出生的地方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浙江诸暨,越国故都、西施故里,文化积淀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尊崇。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文化深刻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造就了这位世纪的文化伟人,伴随了他的一生,“书与生命相伴”,这一概括鲁迅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鲁迅读书生涯的鲜明特点。有人形容鲁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斯言甚是。他从幼年开始,一面从正统的教育中,获得中国古代经典的训练,打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面还不拘于正统经典的学习范围,从古代文人的杂览、野史、笔记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素材,为自己开拓了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营养的博翰书籍空间。青年时代的他,有机会东渡日本,在异国感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并投身在西方近代学海中,吸收了有用的知识和思想,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书籍他无所不窥;广博充盈的知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汇,使他的知识意蕴深广与丰富,无所不包,这一切是鲁迅一生博览群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士钊先生(1916年10月——1991年3 月),曾用名李士杰,山东聊城人。早年就读于私塾,省立中学、聊城第三师范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从1937年冬以新闻工作者投身抗战阵营开始,一直从事山东历史文化和地方志方面的工作。聊城是他的故乡,因此,他与聊城地方文化就有着不解之缘,写下了许多有关聊城地方文化的文章,对于宣传聊城,推动聊城的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晚清传播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郭嵩焘历来主张兼容并包、经世致用之学,这种相对开放且讲究实用的思想意识为他后来认同和接纳西方文化、形成西方文化观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丰富的西方文化观内涵,与一般洋务派不同而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