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了名师的课、看了名师的录像、读了名师的课堂实录,无不被名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所折服,也为名师别具一格的教材处理所感叹,更为名师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刻的思想境界所陶醉,而更让我震撼的、受益良多的,就是名师在课堂中所展现出来的淋漓尽致的“名情”。  相似文献   

2.
曾经多少次步入课堂,聆听名师授课。我惊叹于名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举重若轻的课堂调控能力,痴迷于名师游刃有余的教学技巧,陶醉于名师启人心智的语言艺术。名师的课堂处处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崔慧 《新疆教育》2012,(20):19-19
喜爱观摩名师教学的老师会发现,名师的课堂上常恰到好处设计了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引读。复沓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句群。一咏三叹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这种引读以朗读的形式引导、启发、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没有读书的声音,那是语文的悲哀;课堂上只有读书的声音,那是语文的倒退。这是我身边的一位名师对语文朗读的注释。语文课,没有读,也就不成为语文,读是语文的根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是中国教育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古时诵读,到现在各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5.
丁秀美 《教师》2013,(1):118-118
听过一些名师上的示范课.大多感受到的是全程的精彩:从学生初步知道教材内容、读通读懂文本内容,到精彩内容的分析、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展……我们体验到的是名师扎实的基本功、驾驭课堂的娴熟自如。  相似文献   

6.
"素读"教学法源自我国古代,小学名师陈琴的《"素读"经典》正式将"素读"教学引入语文课堂。在课程改革"加重"阅读量的今天,中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将以经典素读进入小学课堂为借鉴,初步探究经典素读进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方法,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经典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通常指在某一教育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每位名师身上,都蕴含着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较强的课堂实践能力。如何激活这个群体的能量,使他们树立更高的标杆?如何开发、利用名师这座"宝藏",盘活、放大名师资源,使他们能够引领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笔者以为,以打造"名师共同体"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共读、共思、共研、共写活动,能够有力地促进全校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1.共读——寻找相同尺码的人。"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相似文献   

8.
一、以"阅读"为基础 教师的学识不仅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也决定了学生第五个脚印的深浅.所以,教师要博览群书,提升专业素养,不但要读经典名著,还要读现代名师名篇,要学会读自己、读学生、读社会,读有字的、无字的,读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苗文娟 《生活教育》2011,(7X):16-17
<正>每年寒暑假,我都会给自己开些书目,逼着自己去读点东西。我所读的大多是语文专业的书籍,如魏书生、王荣生、孙绍振等教育专家、教授的专著,抑或更实际一点的名师授课录、优秀教学设计等。此次放假前,很意外地分到了沉甸甸的一捆书,共七本:《教师最需要什么》、《透视名师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在流连于名师精彩的课堂时,在惊叹他们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时,都会自然地折服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这种特有的、厚重的感悟,名师的课堂就不会  相似文献   

11.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12.
“名师课堂”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均衡重点打造的“三个课堂”之一。文章以香洲名师课堂为例,探索了基于名师在线授课中心的香洲名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香洲名师课堂的应用实践,分析了香洲名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并在总结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常态开展名师课堂活动的对策建议,为其他地区开展“名师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名师的课,百听不厌;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名师的课堂,个性彰显;名师的课堂,思维活跃,思维火花四处进射,我们青年教师不禁被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14.
仇素芹 《考试周刊》2014,(39):31-31
<正>我曾迷失于"对话"盛行的高效课,认为吹拉弹唱、棋琴书画、热热闹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认为采用"一读二读三读四读"的模式就能横行天下。最近举行的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团送培活动在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徐徐落下帷幕,在众多名师中,常州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金磊老师执教的《珍珠鸟》让我受益良多。金老师的课堂令人如沐春风,让我认识了简单语文的内涵,深切感受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一、彰显人性,让心走到一起  相似文献   

15.
读与写,对于语文来说,犹如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很多课堂上,读是主流,而写只是蜻蜓点水;也有学者名师提出"阅读指向写作",认为读是途径,写才是目的。虽然这两种课堂都有侧重,似乎也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然而对于真正的语文教学来说,读与写是并存的,虽然读是为写服务,但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读。也只有读写最佳结合,才能构建和谐而富有生命的课堂。当然,道理谁都知道,但是怎样结合,才是关键。这里,笔者就结合具  相似文献   

16.
宋代军 《山东教育》2009,(12):31-31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从未有过与当今小学语文名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从未梦想过有一天能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前些时候,于永正老师应邀来滨州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我终于可以一睹名师风采了。可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学校在第七周举行了名特优教师的示范课。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从来都是被模仿的对象,但大多数模仿过名师课堂的老师总是很沮丧。哪怕他们采用和名师课堂完全相同的课堂形式甚至是课堂语言,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课堂并没有生机,更不用说达到名师课堂的效果。名师课堂的秘密和智慧在哪里呢?“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断、细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卢玉霞 《学周刊C版》2014,(1):129-129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使我更深切地明白:教育是我们的事业,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简简单单地教语文,静下心来钻课文,把握学段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实现教材的整合、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整合,将听、说、读、写真正落实到位,力求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小立课堂,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19.
今年暑期,我又幸运地读到了于永正老师主编的《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19个经典魅力(小学语文卷)》.这本书汇集了全国多位著名特级教师119个课堂经典细节,采撷了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定格成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这些经典细节所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更多老师的心中,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一、课前交流,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  相似文献   

20.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的确,名师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引领着我们不断跨过新课程征途上的重重障碍,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当前,我们学习名师的途径主要是听他们的课,读他们的文章。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应该把学习的关注点从“台前”延伸到“幕后”,看看他们是如何酝酿出课堂上的精彩,在课前他们下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工夫。下面是我的三点学习体会,或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一、备课时,别忘了“人文关怀”【资料一】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