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能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它对增强学生体质,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本学校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应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便培养出合格的21世纪所需人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是关键内容。体能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它对增强学生体质,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多样体能训练,对巩固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亚会 《内江科技》2012,(10):106+9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河南省多个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以此提出了建议为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德伟 《科教文汇》2014,(15):83-83
随着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对产生体育伤害事故原因以及产生影响的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培训、安全制度、体育活动时安全事故的防范、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等,学校体育安全的保障策略,减少和避免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从而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对产生体育伤害事故原因以及产生影响的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培训、安全制度、体育活动时安全事故的防范、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等,学校体育安全的保障策略,减少和避免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从而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赵金武 《科教文汇》2013,(36):102-102,104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如何相互促进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根据本溪市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相互促进的解决策略,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主线、以“2+1项目”为载体、以阳光体育项目内容作为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的提高点、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为亮点。最后本文提出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唐晓怡 《内江科技》2010,31(10):166-166,176
本文从时代的发展要求与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出发,提出了学校体育应大力提倡人性化教学的理念,对学校体育人性化教学的内涵、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就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提出几点意见和看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8.
浅谈学校体育中的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昱 《科教文汇》2009,(25):185-186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探索开发美育资源整合的模式和方法,构建学校的特色,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通过在体育中实施美育的实践,探索和实践将美育融入校本体育教育全过程的办学之路,寻找美育与体育的结合点,以空竹作为开发体育美育的亮点,逐步形成了既符合学生要求,又适合校情的美育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王彬云 《科学中国人》2014,(2S):232-232
校体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历来是体育教育改革家抨击的焦点。当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要实行生命化的变革与创新,体育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实施民主的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0.
孟凡钧 《内江科技》2010,31(8):194-194,182
本文通过对新乡市中学体育课中体育游戏运用情况的调查,对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实施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学校体育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体育游戏在课堂各个阶段的运用、作用、特点加以阐述,论证了体育游戏在体育实践课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体育游戏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建设性意见,以期进一步为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1.
学校要认真贯彻与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成为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蔡榕霞 《今日科苑》2008,(12):250-251
本文介绍了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同时在分析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进行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增强技校学生体质,培养适应现代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赵悌金  邹华 《内江科技》2018,(2):105-106
通过对大理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对学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关联性与促进性,为学校调控体育教学工作,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数据支持和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最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从西安外事学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中进行研究,评价分析学生体质的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设想和建议,说明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学校体育特色,深化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对现阶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并提高发展高校体育模式和特色,将《体育课程导论》与《课程标准》结合到体育课程改革中去,提高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陈学东 《科教文汇》2013,(3):123+128
体育教学是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而体育课堂又是体育教学的具体体现,只有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才能培养中职生良好的体育课堂,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有良好的秩序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相似文献   

17.
胡明武 《科教文汇》2010,(9):143-143
体育选项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受到高中学生的欢迎。从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以来,国家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体质有下降趋势,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进行选项教学中,体质得到全面发展、体能不会下降,是本次调查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王哲 《科教文汇》2008,(5):114-114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学校体育特色,深化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对现阶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并提高发展高校体育模式和特色,将《体育课程导论》与《课程标准》结合到体育课程改革中去,提高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体质教育重在增强体质与培养终生体育能力,是对学生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的过程。而终生体育则是使一个人终生都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生受益。终生体育也是一个整体而长远的问题。对每个人来说,在学校里进行的体质教育是终生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终生体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青少年今后终生体育能力的基础,并贯穿于人生始终。  相似文献   

20.
西藏学校体育卫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辉 《西藏科技》2002,(12):35-37
本文从西藏中小学校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体育卫生师资、体育场地器材与卫生设备、实施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等方面,就其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西藏学校体育卫生与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并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