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艺术思想集儒家中庸、道家清净、佛家超脱为一身 ;强调创造 ,追求新意。至元末明初 ,经董其昌等人“发扬光大” ,终成文人画的基础理论。然而 ,其中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观点“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吴生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等是否就代表了苏轼的原意 ?联系苏轼的许多论述可看出 ,他既重“常形”,也重“常理” ,强调的是画家全人格的表现。苏轼一生中对吴道子都是高度赞赏 ,即使在《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 ,也是将吴道子与王维并列为值得尊崇的大师。对苏轼画论断章取义的理解 ,既是文人画在初创期获得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 ,也是导致文人画在很长时期内流于空泛、概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毛滂(1060——1124?)⑴,字泽民,自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他主要活跃于北宋中后期文坛,与当时名士苏轼、苏辙,诗僧释参寥、释维琳等皆有文字来往。他诗、词、文俱善,苏轼赞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并以"文章典丽,  相似文献   

3.
裴子野集团作为一个崇古的集团,他们的创作与其尚质的文学主张相一致。裴子野集团现存的诗文作品虽不多,却能追随汉魏风骨,以质朴典雅的风格别具一格。这主要与他们不事雕琢、用语古朴、以理见长的创作特点有关。裴子野等人的创作喜用古体,形式多样,有别于梁代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毛滂(1060-1124?)(1),字泽民,自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他主要活跃于北宋中后期文坛,与当时名士苏轼、苏辙,诗僧释参寥、释维琳等皆有文字来往。他诗、词、文俱善,苏轼赞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之于朝(2)。后因其晚年出入蔡氏兄弟门,颇招非议。现在的文学史多把他划为苏门文人。  相似文献   

5.
文人总有一种魔力,能在明灭的烛光下让古朴的竹简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记得曾在一个夜晚,我翻开了唐诗宋词。苏轼的大江东去,弃疾的倚栏凭望,易安的藕花惊鹭,子野的月明花影,静静地伴我进入梦境。  相似文献   

6.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搜集了两宋时期从陈尧佐、薛利和、王涤、刘允、王大宝到苏轼、吴子野、杨万里、刘克庄、王十朋、丁允元、郑良臣、陈圭、刘希仁、陈馀庆、曾汪等湖州官绅(其中包括个别与潮州关系密切的官员)崇韩颂韩的诗、文、碑、记,以及建庙、立学、修亭、筑阁、志水、号山等一系列尊韩活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一加以剖析,全面地概括出宋代潮州官民尊韩活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即:积极的一面是传播韩文,兴学育才、影响所及,蔚为风气,形成传统,到今天对本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仍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消极的一面则在于神化封建统治人物、宣扬唯心观念和封建传统意识,与其它历史因素一起形成陈腐保守的心理积淀。又有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8.
李昭■与苏轼的交往较少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全面考察了两人的交往经过 ,比较分析了两人在家庭成长经历、个性与兴趣爱好、政治遭遇与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认为李昭王巳通过书信形式 ,正式拜苏轼为师 ,两人关系密切 ,大半生的命运均受此影响 ,他与苏轼的关系 ,是师弟子关系 ,他是苏门文人集团中的一员。文章还对李昭王巳的出生年代作了考察推断  相似文献   

9.
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昭(王巳)与苏轼的交往较少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全面考察了两人的交往经过,比较分析了两人在家庭成长经历、个性与兴趣爱好、政治遭遇与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认为李昭(王巳)通过书信形式,正式拜苏轼为师,两人关系密切,大半生的命运均受此影响,他与苏轼的关系,是师弟子关系,他是苏门文人集团中的一员.文章还对李昭(王巳)的出生年代作了考察推断.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张子野,是北宋前期词坛上的名家。他名先字子野,乌程(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生,天圣八年考中进士,曾做过宿州掾,后来以秘书丞知吴江县、任嘉禾判官、永兴军通判,后又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虢州,最后以都官郎中致仕,宋神宗元丰元年卒,葬于浙江湖州的弁山多宝寺。享年八十九岁。他的生平事迹,因《宋史》无传,《宋史翼》引《京口耆旧传》又是有传而极简,故《湖州府志》、《吴兴志》等志书所载也都不详。又因为和他同时另有河南开封人张先,字也是子野,同姓同名同字,又同是天圣进士,这就使各书所载二人事迹有混淆,因而更增加了了解张子野生平的困  相似文献   

12.
叶梦得与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梦得与苏过等苏轼后人有着深厚的情谊,文学史上有名的“许昌唱和”,由叶梦得主盟,苏轼后辈有三人参与,蔚为一时之盛;苏过等苏轼后人,事实上已成为叶梦得认识苏轼、走进苏轼、研究苏轼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相似文献   

1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他一向被称誉为宋代最伟大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其语言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可以用出神入化、出口成章来形容。下面给小读者介绍几则苏东坡的妙语故事。与黄庭坚互对北宋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苏轼来往甚密。一日,他与  相似文献   

14.
苏轼这两则题跋都是就绘画而发的。前一则高度评价吴道子为空前伟大的画家,分析他的妙处;后一则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明大画家有时也会出错,画家要更深入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苏轼本人也是画家,艺修养极高,所以讲得很内行,章写得又很流畅洒脱,自是题跋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的词论主要从音律方面批评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而对比两人对词的音律的不同态度,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章惇都是北宋的政治家,二人早年交好,章惇曾给予苏轼不少的帮助,在苏轼身处逆境时也能援之以手。后来两人交恶,章惇对苏轼恨入骨髓,直欲置之于死地。究其原因,固然出自章惇的一种阴暗心理,但也与苏轼出言无忌的直率性格有关。苏轼与章惇交恶,也是北宋新旧两党争斗的反映,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会有牺牲品。苏轼和章惇深陷党争之中,不可避免地酿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谪贬惠州八百九十周年之际,苏轼研究学会于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惠州举行了苏轼研究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一百三十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九十四篇。讨论会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集中对苏轼谪居岭南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谪居岭南时期的思想与会代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苏轼被贬惠州之后,释、道思想虽有所增长,但儒家忧民爱国与有益于世等思想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苏轼虽然身处逆境,却创作了  相似文献   

18.
苏轼曾对唐代的诗、文、书、画的佼佼者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写诗杜子美第一,作文韩愈第一,书法颜真卿第一,绘画则是吴道子第一。这几个人当中,吴道子属于"半路出家"型,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开始是学书法的,曾经拜张旭、贺知章为老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桔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祐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