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据方志记载,潮州地区唐代开始有学校,上距建郡的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已经二百来年。因此,潮州建郡虽早,教育起步却较迟。其原因以地论则僻处岭海,远离中原文化中心,以民论则夷獠杂处,少数民族占多数,以户口论则建郡之初,总户数才一千多,地广人稀。即使到唐代,此种蛮荒落后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唐中央政权就是从岭南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据方志记载,潮州地区唐代开始有学校,上距建郡的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已经二百来年。因此,潮州建郡虽早,教育起步却较迟。其原因以地论则僻处岭海,远离中原文化中心;以民论则夷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对翁万达评价情况,提出评价历史人物应有时代立场观点、客观态度且顾及事物间的联系,并据此对翁万达的一些业绩所表现出来的功过作了评述;其次又从其修筑边墙、聚兵守要的思想、措施、特点,重视火器、扬长避短的思想与科学创新精神,以及许贡羁縻、常备不懈的思想策略,说明他在明代的封疆军防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写了一篇奇文,就是《鳄鱼文》。这篇文章,自从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人把文题加上一个“祭”字,选入《古文观止》这部著名的范文选集之后,读书后生,几平人人能够熟背。加上长时期附会  相似文献   
5.
吴子野,原名吴复古,人称远游先生,是潮州“前八贤”之一。其父吴宗统,仁宗嘉佑间任翰林侍讲。当时苏轼刚登进土,正上书朝中各名公卿相如欧阳修、梅圣俞等,以求荐拔,因而与宗统开始有来往。以后,通过天章阁待制李师中的介绍,对宗统之子吴子野也有所了解。熙宁期间,两人初次见面便十分投契。此后,随着苏轼政治道路的坎坷蹉跌,他们两人之间的来往和友谊日益密切。仅从《苏东坡全集》一书中,就可查出两人的晤面聚会近十次,有的聚会时间超过一两个月。苏轼亲笔写给吴子野的书信、诗赋、文辞、墨帖等超过二十篇。最难得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搜集了两宋时期从陈尧佐、薛利和、王涤、刘允、王大宝到苏轼、吴子野、杨万里、刘克庄、王十朋、丁允元、郑良臣、陈圭、刘希仁、陈馀庆、曾汪等湖州官绅(其中包括个别与潮州关系密切的官员)崇韩颂韩的诗、文、碑、记,以及建庙、立学、修亭、筑阁、志水、号山等一系列尊韩活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一加以剖析,全面地概括出宋代潮州官民尊韩活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即:积极的一面是传播韩文,兴学育才、影响所及,蔚为风气,形成传统,到今天对本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仍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消极的一面则在于神化封建统治人物、宣扬唯心观念和封建传统意识,与其它历史因素一起形成陈腐保守的心理积淀。又有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7.
潮州作为州、郡一级建制是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开始设置的,当时不叫潮州,而称义安郡,南朝梁代改称瀛州,到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由于州境濒临南海,终年潮水反复,因而改名潮州。此后,州名虽仍有改易,州域也间有盈缩,但中唐以后,潮州这个名称便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社会性质逐步发生变化,封建主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受到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冲击,也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西学与中学之争,学校与科举之争,前后延续了半个世纪。潮州地处南海之滨,第一批新制学校,基本上是由外国传教士办起来的。如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就在澄海开办盐灶小学堂,同治十二年(1873年)美国浸信会在汕头礐石办小学,七年后改办  相似文献   
9.
关键时期两宋三百二十一年期间是潮州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潮州地方人口急遽增长、土地大规模开发,社会经济和文化起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它可以作为一座历史分水岭,让人们清晰地区分出本地区前后不同的历史面貌;它也是一块里程碑,记载着潮州古代人民改造大自然、开拓滨海三角洲、丰富民族文化取得丰硕成果的经历和途程。这个阶段的历史,是值得充分重视、应予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王浩、徐光华的《古揭阳的建置与“榕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古揭阳的建置、汉人四次入潮和所谓“榕江文化”的内涵)作了不同看法的分析,认为揭阳置县应是汉元鼎六年平定南越后较为可靠;而所谓“汉人四次入潮”,实际首尾两次皆越人,并非汉人(那时也不称汉人,只称华夏)其他两次,实际也只来到都庞岭(在今连江与常宁县间,古也称揭岭,但不是揭阳县),没有来到揭阳。由此,说汉文化很早就在揭阳传播就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至今,秦以前汉人聚居的村落一个也没发现过。至于史定降汉,吴砀拒吴的行为更不能说明那时潮汕人就已有“效忠君主和中央政权”的思想。就语言说,也不能说揭阳话就保留古音古词最多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